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麦秆画里话丰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05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8757
内容摘要:眼下,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省的夏收已结束,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的草艺斋工作室,孙玉荣等七八个村民忙着

眼下,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山东省的夏收已结束,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的“草艺斋”工作室,孙玉荣等七八个村民忙着挑选用于制作麦秆画的麦秆。

在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的“草艺斋”工作室,农民“画师”们正在挑选用于制作麦秆画的麦秆。

“麦收刚过的麦秆长、亮、薄、软,非常适合做大幅的麦秆画。我家6亩多麦子,今年平均亩产达到1200斤,比去年每亩多收将近200斤,一亩增收了300多元。我用自家地里种的麦秆做成的《三牛图》,还能再卖两千多元,真是双丰收。”60岁的孙玉荣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看到,这幅全部用农业废弃物麦秆做成的《三牛图》,耕牛浑身金黄,牛角高昂,牛蹄有力,与丰收的麦浪浑然一体,栩栩如生。

高唐是种粮大县,受去年秋汛影响,全县冬小麦大面积晚播,苗情整体偏弱。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说,当地开展科技壮苗行动,对农民进行小麦追肥、镇压等促弱转壮关键技术指导。今年全县收获小麦78.4万亩,平均亩产1058.5斤,比上年亩均增产25.5斤,小麦总产量达到41.5万吨,实现夏粮大丰收。

“在普通人眼里没什么用处的麦秆,经过我们这些农民“画师”之手,被制作成一幅幅题材各异的麦秆画,成了能生钱的“金麦穗”。”高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传承人李志海说。

祖辈几代人传承下来的麦秆画制作工艺,过去李志海一直把它作为自娱自乐的手艺留存。从2018年起,高唐县文联与三十里铺镇政府扶持他成为乡村文化带头人,推动麦秆画产业化,逐渐在当地打造起农民足不出户的“指尖经济”。

三十里铺镇在孙庄村为李志海安排了两间工作室,免费向村民们传授麦秆画制作工艺。

孙庄村的村民正在按照选材、剪段、浸泡、剖开等12道工序制作麦秆画。

“麦秆画融入国画、版画还有烙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想要制作一幅完整的作品,需要经过选材、剪段、浸泡、剖开、压平等12道工序。”李志海说。

挑选麦秆是最关键的第一道工序。每年麦收时节,孙庄村的农民“画师”们都会在麦地里仔细挑选上成的麦秆,储备一年的创作用量。

记者看到,选中的麦秆被一根根剖开,然后用刮刀将麦秆上的瓤反复刮除,使其光滑、厚薄适中。刮开后的麦秆还保持原先的卷曲度,再用熨斗彻底熨烫平整,用于粘贴使用。

“学个手艺,不收学费,还给工钱。”60岁的村民曲广芹从去年起跟随李志海学习麦秆画,如今已能根据图样自己创作牡丹、雄鹰等作品。“农闲时在这里剪秸秆、贴个画,一天能挣50多元,心情甭提多好啦。”

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皆是麦秆画的创作主题。“现在,小幅麦秆画的价格一般在百元左右,中幅的在千元左右,最贵的大幅作品价格在3000元至6000元。借助网络直播展示制作工艺和作品,今年孙庄村的麦秆画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李志海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麦秆画里话丰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20705/8305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