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扎根在乡村 桃李满京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1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863
内容摘要:大城市小农村,大郊区小城区是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版图。基于这一现状,北京农业正在以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打

“大城市小农村,大郊区小城区”是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版图。基于这一现状,北京农业正在以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打造“高精尖”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在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的目标,补齐农业GDP占比低的短板。培养一支适应北京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达成上述目标的关键所在。作为北京唯一一所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学校,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担此重任,责无旁贷。

成立于1983年的北京市农广校是北京市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中心,是开展高质素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37年来,北京农广校始终把“办一所农民满意的学校”作为办学出发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迄今为止已发展成为拥有从中央到乡村的五级办学体系,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全市各个乡村,并拥有一支作风顽强、专业过硬的管理人员与专兼职教师队伍。

37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已经桃李满京郊,共为社会输送了121238名合格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科技示范的作用,引领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

把教育培训做到农民的心坎儿上

“我终于找到家了!培训第一天,老师对全体学员说的一句话‘培训你一天,跟踪服务你一年’,至今让我心里都感到很热乎。遇到过不去的坎儿时,我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向农广校老师求助。”通州后元化生态采摘园负责人杨洋说。

杨洋是“农二代”,与父亲共同经营着一个有机农场。本次新冠疫情对他的农场冲击不小。4月,农场里果蔬陆续进入成熟期,但市民采摘活动无法进行,只能改变营销策略,开辟新的营销渠道。农广校在得知杨洋的情况后,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教师微信群为农场产品作宣传,很快解决了疫情期间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办学的方向。”37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始终秉承这一办学理念,积极与政府对接,构建“政策支持、多方协作、共同发展”的农民职业教育平台,全力实施文化驻乡、农艺入户、驻村帮扶、高素质农民培育和京津冀一体化培养工程。在人才培训上,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基层农技人员、青年农场主、职业经理人”等系列人才为主体,开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工匠、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课程,将理论教学、现场实操、分组研讨、跟踪服务、组建联盟等教育方式融为一体,取得了非常好的培养效果,促进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区域和谐”,真正实现了让政府满意,让农民点赞。

作为农广校培训链接中的最后一环,跟踪服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既要动态掌握学员的需求信息,还要制订个性化的服务方案,使短期培训效果得以延伸,而且还满足了学员在创业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当学员遇到“过不去的坎儿的时候”,农广校给予学员的全方位支持,使学员的创业劲头更足了。

链接资源让农民沐浴政策春风

“农广校的每一次培训机会,我都不想错过,多忙都要挤出时间来。”北京硕丰磊白山药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新颖表示。

作为合作社社长,薛新颖对农广校的培训有更深刻的认识。2019年,她因身体原因无法参加培训,就委托其他学员为她进行课堂录音。在跟着录音学习中,她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科技兴农政策让我们合作社及时享受到了政策红利。按照课上老师讲解科技项目申报流程,我们合作社顺利申领到了科技项目支持资金。”

历经37年的发展,如今北京市农广校已经构建起了从市到村的四级办学体系,包含区级的13所分校,1所科技分校;乡镇级的142个成人学校、工作站;在村、合作社及田间学校设有93个教学点,在校生规模稳定在3000人左右,设园林园艺、农村经济管理、电子商务、休闲体育等22个专业,每年培训农民5万人次以上。同时,依托农职院专业资源优势,从2016年至今开展了农民初、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培养,实现了高素质农民高职专业与农民中专专业衔接对应。截至目前,共计招生1047人。

北京市农广校的课程设计有一个宗旨:把课堂办成满足农民需求的资源库,让课堂汇集专家资源、政策资源、技术资源、行业人脉资源等等,让每一学员都能在“资源超市”中选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树新农人典型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做新时代的新农人,我能行!”贾尚种植园合作社社长贾维亮信心满满。

贾维亮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梨王”。小贾退伍返乡后子承父业,不但继承了父亲“科技兴农”的基因,而且还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拓展了父亲的事业。说到他们家与农广校的关系,他说:“我和父亲都是农广校的学员。农广校不仅给我们传授了知识,还带给我们做农业的自信。我们爷俩儿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被农广校推荐到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我们创业史被制作成了专题片,我成了新农人的代表。”

树立新农人典型,使其获得社会荣誉感,激励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优秀的青年来到农村广阔的天地创业,使我国的农业后继有人,同样是农广校的职责使命。

“现代农业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资源整合。”北京草根堂农场负责人杨平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

融入文化内涵的技术才会有生命力,现代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培育有文化自信的新农人也是北京市农广校育人的目标定位之一。

自2015年开始,北京市农广校开始挖掘有潜质的学员并将其逐步培养成实训基地的讲师,将其经营的农场纳入农广校的实训基地资源库。出身中药世家、拥有中药种植技术的杨平被选为培养对象之一。如今已经成长为北京市农广校房山分校讲师团成员的杨平,谈到自己我成长的这段经历时激动地说:“我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变化!如果没有参加农广校的培训,我也许一辈子就是一个中药种植方面的技术人员,决不会想到扮演中药文化传播使者的角色。”拥有技术背景的杨平在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后,潜能一下子释放了出来,她生动地讲解为前来参观学习的学员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大门。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扎根在乡村 桃李满京郊”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821/7817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