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人走牛进 旧窑洞有了新价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712
内容摘要:在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进村沿路的高坡上有一排大大小小的窑洞,窑洞外面的空地被原木栅栏围挡起来,一些牛在遮阳
 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进村沿路的高坡上有一排大大小小的窑洞,窑洞外面的空地被原木栅栏围挡起来,一些牛在遮阳棚下乘凉,一些牛四处散步,头顶蓝天,脚踏黄土,遥望对面满是绿色的山景,景象怡人。养牛产业让这些几乎被历史遗弃的窑洞又焕发新生:人搬走了,牛搬进来了!窑洞不再落寞了。

这里养的牛,叫平凉红牛,是秦川牛祖系。经过长期的繁育和品种改良,形成了具有肉质细嫩、大理石花纹明显,口味芳香的优质品种。

近年来,平凉市集中力量发展红牛产业,如今,平凉红牛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也是贫困地区脱贫增收的致富产业,目前平凉市及下辖各县红牛饲养量达70万头。

为啥让红牛住进窑洞?利用废弃窑洞养牛既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又能减少牛棚建设成本。据平头沟村党支部书记朱三义介绍,如果要建设一个新牛棚,成本大概需要4万元,如果利用窑洞改造成牛棚,1万元就够了。

为了将废弃窑洞利用起来,崇信县出台奖补办法,对有改造条件和利用价值的窑洞进行功能化和适用化改造,贫困户每改造1孔窑洞补助1万元,非贫困户每改造1孔窑洞补助5000元,目前,一共改造230孔窑洞用来养牛。

平头沟村自然风光优美,窑洞群落完整,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古遗存,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信县将窑洞养牛和乡村旅游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建成4座溢流堰,修缮百年老宅,搭建草亭木屋,修筑石碾磨子和步行栈道。因为养了牛,窑洞不再是时代的弃儿,而是重返到农户的生活中,继续发挥着它的价值,迸发着勃勃生机。

平凉有优质的红牛资源,有大大小小不同规模的养殖企业,还有大量的废弃窑洞,崇信县将这些要素整合一起,为当地村民谋得一条小投资、大收益的增收路。平头沟村采取企业加入、合作社组织,吸引大户,带动贫困户的模式,由公司投放基础母牛和育肥牛,确定代养户,生产的牛犊归合作社所有,育肥出栏的牛由公司回购。据崇信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拴会介绍,崇信县计划建设5条千头窑洞养牛示范带,目前已经建成2条,平头沟村就是其中一条。目前,这里养殖红牛780头,预计可创收420万元。

为了让村民养出好牛,甘肃省牧研所受邀在平头沟村建立科技研发基地,制定了窑洞养牛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四区分离、标准化的饲养方式,村民养牛有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牛做了窑洞的主人后,不仅成全了老一辈窑洞居民的窑洞情节,还鼓了他们的钱包。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人走牛进 旧窑洞有了新价值”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1123/6788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