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稻蛙鳅共生”生态立体种养增效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16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3150
内容摘要:    农场工人在稻田里察看黑斑蛙的生长情况。  瞧,我稻田里新引进了腹部雪白的黑斑蛙,这样每亩地的效益预计能达到3万元。

  

 

  农场工人在稻田里察看黑斑蛙的生长情况。

  “瞧,我稻田里新引进了腹部雪白的黑斑蛙,这样每亩地的效益预计能达到3万元。”近日,在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双江粮食生产功能区江德农场,农场主徐江德一边把饲料均匀撒在木质网格板上,一边高兴地向笔者介绍。

  笔者现场采访发现,这块稻田中央部分长着青青的稻苗,稻苗四周挖了一圈浅浅的水沟,水沟向外连着田埂。徐江德投喂饲料后,起初只是零星几只“贪吃”的黑斑蛙从稻苗丛中跳出来,紧接着,黑斑蛙成群结队地扑向饲料,不一会儿就爬满了田间地头,整个田块“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大约过了10分钟,饱餐一顿的黑斑蛙或“扑通”一声跳回水中嬉戏,或返回稻苗下纳凉“消食”。

  据了解,该农场稻田被切分成多块区域,每块四周用竹筏、网纱搭起了一定高度的围墙,上方也都用网罩得严严实实。“这不仅能防止黑斑蛙逃跑,还能防止鸟、蛇、老鼠等蛙的天敌来偷食。”徐江德说,田地里不光有水稻、黑斑蛙,泥下还放养了适量的泥鳅。

  这种新型种养技术如何得来?徐江德介绍,2017年下半年,他曾到江苏宿迁的一家公司学习黑斑蛙养殖技术,发现当地直接把水芹菜和黑斑蛙混养在一起,实现双项增收。“我当时灵光一闪,结合诸暨实际情况,既然能种水芹菜,想必也能种水稻。”他说,养蛙技术学成归来后,在向有关部门申报经营许可证和驯养许可证后,于去年4月在双江粮食生产功能区承包了20亩地种植水稻,并放养了1万只蛙苗和适量泥鳅,获得成功。“今年,我在掌握种蛙培育技术的基础上,又流转了55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养示范。”

  “这是诸暨首个‘稻蛙(鳅)共生’生态立体种养模式。种养过程中,黑斑蛙吃虫、除草达到防治水稻虫害、草害的目的;泥鳅消化黑斑蛙排泄物、疏松土壤达到净化水质、提升地力的效果;水稻采取人工收割的方式,秸秆堆成草垛作为黑斑蛙越冬场所。”诸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周宇杰介绍,种养过程中,由于整片稻田既不打农药,也不施化肥,虽然对水稻产量具有一定影响且成熟时需人工收割,但却提高了稻田空间利用率,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破坏,提升了稻谷和水产品质量。

  对徐江德来说,选择“稻蛙(鳅)共生”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可是经过“精打细算”的。“我了解到稻-鱼种养模式每亩效益约3750元,稻-青虾种养模式每亩效益约9500元,而这种新模式种养下的亩均效益远远不止这些。”徐江德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亩产黑斑蛙1500斤,除去养殖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每亩土地效益约为1.82万元;水稻亩产600斤、泥鳅亩产100斤,除去成本,每亩土地效益约为1.2万元。所以在这种模式下,每亩土地总收益预计能达3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从生态种养中走出一条致富路。

  “如今,我采用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方式,蛙以每斤30元的价格,主要销往富阳、浦江等周边酒店,几乎供不应求。”徐江德高兴地说,稻米的销路同样走俏,来自上海、杭州的顾客纷纷提前上门预定。

  另据了解,近年来,诸暨市探索发展稻—鱼、稻—青虾等新型稻田种养模式,提高稻田利用率和种养收益,涌现了一批“水稻+”稻田综合种养典型,逐步形成了集“稳粮、增效、绿色、生态”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综合种养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现有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点14个,面积达2267亩。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稻蛙鳅共生”生态立体种养增效益”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716/6615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