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让农村远离消“废”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3-24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3393
内容摘要:央视315晚会总导演尹文表示,经采访发现,农村市场成了很多消废品的倾销点。这个废是哪个废?我们过去认为是消费的费,而现在是废
 央视3·15晚会总导演尹文表示,经采访发现,农村市场成了很多消“废”品的倾销点。这个“废”是哪个“废”?我们过去认为是消费的“费”,而现在是废品的“废”,大量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到农村市场。

春节返乡,笔者回乡在与亲友们交流的过程中,听到了他们关于消“废”品的吐槽——善于伪装的商家很会忽悠人,将手中的商品吹得天花乱坠,让农民们有一种“好事来敲门”的错觉;使用没多久,假冒伪劣商品就上演了“现形记”,而商家早已不知所踪。

当前,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农民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消费需求也就越来越旺盛。五花八门的广告,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心灵、情感与欲望,驱动着农民们为自己或者孩子们“买买买”。

农民的“钱袋子”,难免会成为一些人觊觎的对象。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小作坊、小企业,与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等中间商,形成了利益合谋。然而,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能在农村地区泛滥,和消费者品牌意识、质量安全意识的淡漠密不可分,更有着社会变迁的复杂因素。

不少村民不知道如何判断商品是否过期、是否“移花接木”、是否为“三无”产品,在合法权益遭到侵犯之后也不知道如何去维权;农村地域广阔、市场监管力量难以有效覆盖和及时“下沉”,为假冒伪劣商品遗留了生存空间。不法厂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让乡村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狂欢地”。

深层次的原因是,当今的农民越来越多地进入或者被卷入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之中。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传统的地方知识,逐渐被现代的外来知识所替代。一些乡村的孩子们宁可吃各种来路不明的辣条等零食,也不喜欢吃让人放心的农家菜。

让消费品更有品质、更加靠谱,乡村显然不能成为市场监管的空白地带,不能让农村消费者独自吞下消“废”品这一苦果。只有提升知假售假的违规成本,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这样双管齐下压缩“钻空子”的生存空间,消“废”品才会无所遁形。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让农村远离消“废”品”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324/5653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