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内蒙古农牧业争做科技道路开拓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1  来源:中国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219
内容摘要:推动三农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近年来,三农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个人、组织和企业,他们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研发推广、

推动三农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近年来,三农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个人、组织和企业,他们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研发推广、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综合改革与美丽乡村建设等过程中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为发掘创新经验、引领创新潮流,本报自今日起开设“2017年三农创新榜·候选典型”专栏,陆续刊登一些优秀个人、组织和企业的创新实践,并从中遴选推荐十大功勋榜样,在“2018中国三农发展大会”上揭晓,敬请关注。

雄踞祖国正北方,广袤内蒙古之农牧业分量颇重。

我国有六个粮食净调出省份,其一为内蒙古,每年外调粮食75亿斤装进中国人的饭碗。内蒙古大草原上饲养的肉羊头数占全国1/3,位列全国首位。奶企巨头如林,全区奶牛规模化养殖率达85%以上,奶产品供应全国。

科技支撑强,产业方可兴。这里是全国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发高地,蓄水保墒润农田,固封扬尘肥草原。这里培育了我国首个专用肉羊新品种“巴美肉羊”,迄今育出优质肉羊品种数占全国半数以上。这里曾为奶牛规模化养殖率先探路,从“机械化挤奶”到“福利化养殖”,再到“智能化管理”,一项项技术助力奶业崛起。

渠清如许,皆因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成果丰硕,自有科研院所不懈努力。在内蒙古农牧业科技领域,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排头兵。

百年建院,一路前行一路歌。1910年,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诞生,时逢中华民族积弱之年,壮志难酬。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农牧业科学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科研人员向上攀登科研高峰,向前疏浚转化渠道,守望农牧业发展,助力农牧民增收。

天高云淡,草青风爽,初秋的内蒙古羊肥牛壮。记者走进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听专家讲座,看科研试验,探求农牧业兴盛背后的创新密码。

优化科研布局塑其“形”,凝聚创新力量铸其“神”,支撑产业发展强其“筋”,保障生态安全健其“骨”,肩负农牧科研重担的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形神兼备,筋骨强健

科研何为?关乎一个科研机构的功能和定位。科研何以为?基础在其学科布局和创新精神。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以优势和特色学科领域的不断创新为服务产业、保护生态提供了强劲的科技支撑。

锚定种养,立足草原,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一手巩固优势,其在保护性耕作、肉羊绒山羊选育、甜菜育种等领域科研水平向“优”而行;一手打造特色,反刍动物营养、旱作农业、旱生牧草品种选育等一批科研成果倚“特”而立。如今,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搭建起专业研究机构15个,建成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研究平台33个。

处发展变化之时代,科研机构的生命力在于因时而动,创新不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内蒙古多地积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植甜菜和向日葵。转型方向其来有自——国家糖料、向日葵两个产业技术体系均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专家领军,选育出“NT39106”甜菜品种,产量较原品种增加20%,含糖量达16.99%;选育出“科阳”系列食用向日葵品种,产量、抗性、品质均优于国外品种。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始终以优势和特色农牧产业为重点有效配置科研资源,瞄准产业需求,服务产业发展。”院长冯万玉告诉记者。一度,羊毛衫、羊绒衫风靡全国,好衣需好毛,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培育的“细毛羊”“绒山羊”品种奠定了产业基石。如今,火锅受食客喜爱,好锅需好肉,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紧跟产业需求,着力培育专用肉羊新品种,面向全国输出“肉羊”繁育技术。

从东部黑土地到西部大荒漠,内蒙古气候多样、生态多元、水土多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草原和资源环境研究团队勇挑重担,建立起从生态治理到产业培育的整套集成技术体系,在水与土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在农牧民收益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建立起结合点。减少农田扬尘35.9%-68%,作物增产6%-8%,牧草干草增产7%-15%,一组数字显示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实实在在的效果,更让农牧民感受到保护耕地、草原就是保护家园与收益。

聚力攻关破解难题,合作研发填补空白,科企联盟携手创新,政研联手共同推广,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承纵交横”,科研创新活力十足,成果转化兴业富民

科研领域有纵横之说。“纵”指国际、国家或省级科研立项,“横”指与企业等社会组织联合研发,省级科研单位一般处在纵横节点上。

纵横交织成果颇丰,转化落地成为关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自有“承纵交横”之道。纵向上,发挥产业技术体系优势,链接全国科研资源,面向世界寻求科技合作。横向上,组建现代农牧业科企创新联盟,建设科技示范旗,推进科技成果落地生根。

东北提产提糖,华北稳糖提产,西北稳产提糖,同样是甜菜,不同区域科研攻关靶向不同,但目标都是高产高糖。“品种、植保、农机等各方专家集中到一块地里攻关,整合协同全国科研资源,聚焦技术难题,形成一整套完备技术体系,再向其他区域推广、改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白晨向记者讲述了甜菜是如何变得又甜又高产的。

博采众长,重点突破。培育全国第一个专用肉羊新品种“巴美肉羊”,探索奶牛从小散户向规模化养殖转变的全套技术,破解农牧交错区旱作农田争粮与保水的矛盾……一项项囊获国家和省区级科技大奖的创新成果,应产业技术体系大协作而生。

与蒙古、俄罗斯相邻,与匈牙利、英国资源禀赋相近,与澳大利亚、加拿大产业结构相似,内蒙古的区位产业条件为农牧业科学院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指明了方向。向蒙古提供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让项目区内绒山羊增绒50%以上;从俄罗斯引进菊芋全产业链开发技术,为国内生态建设提供了全新方案;联手匈牙利进行樱桃高抗逆品种选育、集约化栽培,填补了该技术领域的世界空白。如今,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20多个国家的数十所科研机构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让科技服务产业、服务农民。”如草原牧民一样,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科研价值观质朴而切实。

龙头企业掌握资本,科研院所拥有技术,资本与科技的联姻可谓天作之合。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自治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号召起全区农牧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同成立现代农牧业科技创新联盟。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玉米、小麦、向日葵等农业课题与37家企业、合作社牵手,肉羊、肉牛、奶牛等畜牧业课题与50家企业、合作社结对,以体制机制创新,打破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梗阻。

“科技示范旗”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与各地方政府通力打造的又一科技转化阵地。处于河套灌区的杭锦后旗,从前端品种选育到后端产品加工无不透着“科技范儿”,打造成为农业科技示范旗;位于草原牧区的四子王旗,破解肉羊品种选育、营养调控、育肥和疾病防控的数项难题,成为畜牧业科技示范旗。

截至目前,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在自治区建立起70多个科技成果示范区,特色品种特色技术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26.2万亩,辐射面积达2450万亩。

搭建舞台培养人、成就人,改革机制激励人、重用人。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视科研人才为核心竞争力,为科技进步筑牢根基

70年前,内蒙古自治区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不畏条件艰苦,几位从北京出发的农牧业科技工作者来到了内蒙古,怀着“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好憧憬,一耕耘就是数十载,奠定了内蒙古农牧业科研的基础。

70年后,这里已经形成由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拔尖人才领衔的500余人科研团队,这些人才扎根沃野草原,成为自治区农牧业科技进步的核心竞争力。

不拘一格引人、用人、培养人。“不仅要引得来,还要留得住,更要用得好。”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党委书记翟琇介绍,该院从项目资金申报、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成果转化激励和学习生活环境营造等方面全方位服务人才。

为了给年轻科技工作者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一边探索科技资源共享共用机制,一边升级科研试验条件,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7月,美国巴尔的摩市,2000多名国际动物科学领域专家云集,2017年美国加拿大动物科学协会联合学术会议在此举办。来自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年轻学者赵启南一席报告引起多方关注。该领域顶级专家纷纷与他探讨开展合作科研。青年人才登上国际学术平台展示才华,正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人才战略的成果展现。

目前,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共有国家级人才达60余人,在50个国家级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中,两位分别担任糖料和肉羊首席科学家,17位担任岗位科学家,数量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

乘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东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在权益比例改革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将原来科研单位与科研人员7∶3的分配比例改成3∶7,即在物化成果的权益分配中,科研人员的分配比例占70%。此外,专利申请授权数、植物新品种权数、农药兽医“三证”、技术转移收益以及技术服务等,这些标志着科技转化水平的指标,获得了与“论文”一样的“待遇”,成为职称晋升、聘用的重要依据,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砥砺前行,百年创新,争做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农牧业科技的开拓者,勇当支撑产业科技进步的中流砥柱,甘为农牧民奔小康的得力帮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将不断书写绚丽篇章!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内蒙古农牧业争做科技道路开拓者”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1011/5537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