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山东莒南:丧葬新风刹住攀比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07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3848
内容摘要:在农村,死生大事,头等重要。生不一定伟大,死却一定要光荣,于是就形成了讲究多、规矩重、花费高,甚至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丧
 农村,死生大事,头等重要。生不一定伟大,死却一定要“光荣”,于是就形成了讲究多、规矩重、花费高,甚至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丧葬习俗。美丽乡村不应该是经济发展而精神落后的乡村。在移风易俗的主阵地上,山东省莒南县进行了不懈努力。据莒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洁介绍:“以倡树丧葬新风为切入点,莒南构建了党支部在前、红白理事会主事、标准纳入村规民约、约谈排名靠后的镇街主要负责人的移风易俗工作机制。倡导厚养孝爱,壮大宣传声势,将移风易俗汇聚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一个标准刹住攀比风

板泉镇尚家涝坡村民对“身后事”十分看重:你家用9000元的棺材、我就给老人买1万的;哪家坟地占地20平方米,我家就再加上20平方米……“面子比命重要”带来的是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针对这一现象,该村找准突破口,“不看家业多大、不看子女多本事、不看当什么官,咱们一个标准卡到底,谁也不用攀比谁。”村支部书记尚延刚说。

“小户型”公墓建设是统一标准的第一步。村里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大店镇、汤河镇等地“取经”,认可了这一做法。2015年清明节,60座、120个墓穴的公墓完成建设,每座墓穴占地仅0.8平方米。公墓建起来了,丧事制度必须也随之简化。全体村民民主表决制定了标准,并写入红白理事会章程,由理事会负责落实。

从八年两改到理事会“当家”

板泉镇殷庄村位于三县交界处,经济条件较好,历来讲究“礼数”,办一场丧事,大棺材、路祭、请鼓手、三拜九叩二十四跪等等一样不少。可随着青壮年外出上学、就业,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大操大办背后的各种“成本”让大家苦不堪言。

2008年春节前,作为丧事司仪的殷名志和时任村委主任、现任村支部书记的殷宗祥商量,对村里办丧事过于繁重的现象进行改革,取消大棺、鼓手,酒席从十碗六盘三大件,改为四碟八碗,这是第一次改变。

2016年,从国家到省、市、县进一步推动乡村文明行动和移风易俗工作,殷庄村成立了由党员、退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将丧葬标准再压缩,程序再简化。这是第二次改变。到今年7月份,村中包括殷宗祥父亲在内的七位老人去世,无一家丧事大操大办,且骨灰都安放在了村公墓。红白理事会已成为殷庄村治丧办丧的“当家人”。

丧葬新风里的实事求是

7月28日,莒南县经济开发区后柴沟村村委大院里,民政主任宋永江和红白理事会会长宋仕堂、副会长宋振礼三人一边写着征兵宣传标语,一边讨论着到底该把村“白事礼堂”建在哪里。

宋永江介绍说,虽然后柴沟村在丧事丧仪的礼节上比周边村简单许多,但“就是在吃上花销大,谁家办场丧事,十人八人一桌,上十几个菜,这种宴也没有打包的,整盘整碗的菜都倒了泔水桶。即使家里条件不好的,也得花个一万五六千块钱。”宋永江告诉记者,为了制止餐桌上的浪费,红白理事会给白事定下了四菜一汤的标准,加上烟酒一桌成本也不过百八十元,这样能节省不少。

“各村风俗不一,我们大力提倡丧事简办,绝不是脱离实际搞一刀切。”县文明办主任潘群说,无论是制定标准还是建设场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始终以“接地气”为原则,推动移风易俗落到实处。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山东莒南:丧葬新风刹住攀比心”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70907/5518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