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农致富 » 致富资讯 » 正文

曾经的贫困县如今变成致富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07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4427
内容摘要:福建的宁德。上世纪80年代,9个县有6个是国定贫困县,52个乡镇是省定贫困乡镇,农村贫困人口超过70万人,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
       福建的宁德。上世纪80年代,9个县有6个是国定贫困县,52个乡镇是省定贫困乡镇,农村贫困人口超过70万人,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过着“吃粮靠返销”的日子。如今的巨大变化,是宁德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坚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结果。

  27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在阐述如何依靠农业致富农民时说:“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要走出一条发展生态型大农业的路子来。组织经济大合唱,念好‘山海田经’。”此后,宁德市委、市政府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扭住生态型大农业这个牛鼻子不放,一任接着一任干,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走出一条符合宁德实际的高效、生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森林就是水库、钱库、粮库

  ——从林果业中求生态、求效益、求发展,做林下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实践者

  “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致富了。”宁德一半是山,一半是海。那个时候林业基础非常差,覆盖率和蓄积量特别低,让荒山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一直是宁德干部群众孜孜追求的梦想。

  2014年10月的一天,已经86岁的黄振芳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颤颤巍巍地从周宁县城赶到七步镇后洋村的一个山头上。他边走边看,抚摸着一棵棵比碗口还要粗的树木,激动得满脸通红。当年,黄振芳响应宁德地委号召,贷款8万元,带着家人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如今1200多亩山场的树木全部成材。那天,老人站在树下,对儿孙们说:“将来你们把我的骨灰就撒在这山上,给这片林子做肥料吧!”

  村支书张文君边讲黄振芳的故事,边领着记者向山头上走去:“多亏了当年的绿化工程。如今山上都是树,林间空地还种了茶、竹笋、药材,家家户户年收入都超过10万元,老百姓的日子真是好过了,有好几户人家光是种无患子(一种药材),一年就能收入4万多块钱。这20多年来,我们村里的这几个山头,就没有出现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他指着路边的小溪说:“山上下来的泉水一直就这么清!”

  林上“栽金”、林下“刨银”。个头不高、胖胖墩墩的黄雄,被乡亲们称为“鸡司令”,他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学的是化学专业,原来在北京一家化工公司工作。后来被宁德茂密的森林所吸引,他萌生了到树林里饲养高山生态土鸡的念头。当他走进周宁县浦源镇和乡亲们洽谈时,没想到的是,乡亲们举双手欢迎,愿意无偿供他使用,但黄雄还是坚持每年一个山头付给村里一万块钱。

  村民看中的是鸡粪促进森林生长,黄雄也挣得腰包满满。他创办的“怡然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几十个山头上的6000亩山场上建起了生态土鸡养殖基地,每年出栏“会飞”的高山土鸡30多万只,带动全县9个乡镇2000多户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生产经营。黄雄介绍说:“一只老母鸡能卖180块,土鸡蛋更是供不应求。我们是宁德林业生态经济的受益者,也是林下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实践者。”

  站在寿宁县下党村的山头上,放眼望去,满目翠绿,云雾环绕。寿宁产茶历史悠久,380年前,冯梦龙在寿宁任县令时就大力倡导植茶,茶市交易繁荣。“好茶离不开雾,我们的下党高山茶名气可大了!”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守福,是从省委组织部选派来的挂职干部,小伙子年纪轻,干劲大得很。他眼下正带着村里党员干部在干一件大事:“生态进城、财富进村,让农民成为生态农业的直接受益人。”

  曾守福说,党员干部就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村里的670亩茶园,完全是生态种植,不上化肥,不打农药,党员干部带头“推销茶园”,通过各种途径面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他们到村里认租一亩茶园,一年付2万块钱,我给他100斤成品茶,绝对是优质的好茶。空闲了还可以到村里来,和农民一起管理茶园。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中间环节,实现“茶园与茶杯”的直接对接。一年多时间,已经被认租了200多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成为一条大新闻,几十家网站转载了我们认租茶园的消息,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还带头认租了一亩茶园,香港工商总会会长王庭聪一次认购了10亩。

  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坦洋工夫”红茶,享誉中外,曾是英国王室专供茶。如今,福安市坦洋村里的百年老茶坊依然飘着茶香,古民居、古茶行、炮楼、廊桥、天后宫、施氏祠堂、胡氏祠堂等清代风格建筑保存完好。

  花甲之年的村委会主任胡晨潮,20多年前就是村会计。他对记者说:“当年地委一班人到村里来开会,提出‘谁种谁有’,鼓励村民种茶,盘活了荒芜的‘祖宗山’‘宗祠山’,短短几年茶山面积增长了10倍,达到4000多亩。”2014年,坦洋村村民仅茶叶一项实现人均年收入13200元。

  山上“绿色银行”,山下瓜果飘香。福安市赛岐镇党委书记黄晓莺,是一位年轻干练的女同志。她听说记者来采访,硬要领着记者到象环村看看农民的葡萄园。站在村民的一幢三层楼的楼顶上,放眼远望,白色葡萄大棚连绵不绝直到半山腰。她介绍说:“我们这叫‘园在村边,村在园中’。农民建一个大棚,政府补贴6000块钱,群众积极性高得很。一亩‘巨峰’葡萄一年纯收入2万元,全村一年光是葡萄收入就在3000万元以上。一到葡萄集中上市的时候,外地来的大卡车一辆接着一辆,有时候把进村的路都堵死了,我们要临时请交警来疏导。”

  宁德市立足山地资源,把林果业置于事关闽东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地位,制定发展规划,出台配套政策,20多年来,推广“林+果”“林+药”“林+禽”“林+蜂”等种养模式,产生了立体叠加效应。如今,山林经济总面积超过了90万亩,参与农户数近20万,产值达40多亿元。有林地面积达130.97万亩,森林蓄积量437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6.99%。

  实施综合开发,让渔民“海里捞金”

  ——生态“牧场”,海上田园,海洋资源开发不断向深度、广度进军

  半山半海的双重经济形态,构成了宁德经济发展的特质。如果说“靠山吃山唱山歌”是经济发展的一翼,那么“靠海吃海念海经”就是经济发展的另一翼。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如今成为宁德渔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宁德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拥有大小港湾29个,海岛643个,海洋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闽东海洋经济带,打造“半壁江山”,是闽东发展生态型大农业的现实选择。

  “一网打不尽官井鱼……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叫,渔民笑。”官井鱼又叫黄瓜鱼,学名叫大黄鱼,在闽、粤、港、澳、台地区被视为财富和吉祥的象征。2014年,宁德大黄鱼产量达8.9万吨,年产值近30亿元。

  在大黄鱼养殖户冯求禄的养殖基地,一个个4平方米大小的网箱在海面延伸开去。老冯介绍说:“一个网箱内大概有8万至10万尾大黄鱼苗,成苗后卖给当地渔民在近海围网生态养殖。一般情况下,一个渔民一年收入在10万元上下。”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王梦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曾经的贫困县如今变成致富县”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507/3458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