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渔业养殖 » 正文

稚、幼鳖保温棚内管理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3-07  浏览次数:82871
内容摘要:、鳖苗选优与消毒 1.鳖苗选优 体重:刚孵出的稚鳖,体重一般3克以上的为优质,若不满3克皆为亲本体重轻、年龄小或营养不良、

一、鳖苗选优与消毒
  1.鳖苗选优
  体重:刚孵出的稚鳖,体重一般3克以上的为优质,若不满3克皆为亲本体重轻、年龄小或营养不良、体质较差所致。体色:稚鳖腹板为桔红色,越红越好,反之,呈淡红或黄色的为体质不佳,但体重达20克后其腹板转为灰白或黑色的为正常。
  2.鳖苗消毒
  稚鳖须经药物消毒处理后下塘,促进经捕捞操作、长途运输造成外伤的愈合,避免将外源性病原体带进温棚内的养殖水域。其方法主要有:用1%~2%食盐浸泡10~15分钟,用高锰酸钾10毫克/升浸泡10分钟,用硫酸铜8毫克/升加硫酸亚铁2毫克/升浸泡10~15分钟。具体浸泡时间和浓度要根据水温、稚鳖运输后体质强弱等情况灵活掌握。
二、水质管理是防病的关键
  1.培水后投苗
  投苗初期,水质清瘦、稚鳖个体小、摄食量少、排泄物少、水体透明度大。为消除稚鳖不安的生活环境,早适应、早开食,投苗前要进行水质培养,也就是培养浮游植物,使之维持在一个适当水平,水体肥度适中,以充分发挥其增氧、加速物质循环和抑制其他生物(如真菌性的白斑菌)繁殖的作用,避免投苗早期白斑病暴发(特别是台湾稚鳖),造成重大损失。方法:用3~5克/米3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全池泼洒,以杀死部分浮游动物并消毒池水,使浮游植物量逐日增加,水色由清变黄绿、草绿色。
  2.调节好棚内池水水温
  通过长途运输后的稚鳖要先进棚内池旁走道,让其休息适应1小时左右后,然后按各池计划投苗数进行投苗,投苗操作要细心,让稚鳖自行分散游入水中。适应水环境后,逐渐把水温调到(30±1)℃,此温度不但有利于稚鳖的活动吃食,更能抑制真菌(如白斑菌)生长、繁殖,因为真菌的最适生长水温为 18~26。C。
  3.水质调控
  投苗20天左右,稚鳖个体逐日增大,投饵量增加、排泄物增多,水质容易富营养化,水色会由浅绿色变成墨绿色,且水面有青苔或大量泡沫时,此时鳖池水质已老化,有机质含量过高,浮游植物过多,要及时调节,一星期换水15~25厘米。做法:每餐投喂前拔污2~3厘米(注意前后饲料架的调节),隔3天添新水7~10厘米,恢复下降水位;添、换水尽量慢,减少水位突变和进水噪音对稚鳖应激;每15天用30~50克/米3生石灰化水去渣,全池泼洒消毒杀菌,提高pH值,防止水质酸化,pH值控制在7.5左右,减少硫化氢、亚硝酸盐、氨氮对稚鳖毒害。为节约燃料费用,可用水质改良剂1~2克/米3及有益微生物制剂如益水宝、EM菌、活力菌、利生素等0.4~0.5毫升/米。净水改良,或用蓝水宝、漂白粉3克/米。除藻杀菌,使水色变为嫩绿或蓝绿色,透明度15厘米左右;当浮游动物尤其是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大量繁殖、且浮游植物明显减少、水体呈半透明的茶褐色或白色时,可用3~5克/米3的高锰酸钾或 0.7克/米3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杀灭。总之,这个阶段要密切注意水质的藻相平衡和稳定,防止水质恶化引起白点病和暴发性疾病腮腺炎等重大病害发生。
  三、定期用药是防病的有效措施
  1.白斑病、白点病药物预防
  投苗初期,特别是台湾苗,重点预防白斑病、白点病并发。措施: 投苗后2天每立方米水体用15克中药熬成药水,放养10天再用一次,养殖期每隔15~20天泼洒一次。中药方:五倍子40%、黄苓20%、土槿皮30%、乌梅10%;同时,每隔一个周期交替用二溴海因、强氯精、聚维酮碘泼洒一次;每半月用30克/米3生石灰化水泼洒,提高pH值和增加水体钙离子含量,有利于鳖体的生长;一旦并发白斑病、白点病,应先治白斑、后治白点,否则,先灭细菌,会加速真菌性的白斑病的繁殖、暴发。
  2.白点病、腮腺炎药物预防
  应从提高鳖的机体免疫力、抗应激能力着手,在流行季节定期投喂中草药积极预防:刺五加、党参、甘草、白芨、马齿苋、黄芩、双花、鱼腥草、板蓝根磨成细粉,连续投喂6天;用量为当日干饲料的8%,添加前应用药粉于3倍的温水浸泡3小时:定期用生石灰、二氧化氯、聚维酮碘调节、消毒池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稚、幼鳖保温棚内管理技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307/19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