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房子鳞次栉比,现代味十足的活动广场,笔直的路灯,宽阔的马路,扶贫产业园区里有机肥加工厂生产红火,新街巷、新商店、新学校、新笑容……当记者再一次来到依227国道集中新建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瓜什则村,草原新村的发展,再次惊艳了双眸。
天地未变,山水依旧,还是那片地,还是那些人,何以如此面貌大变?何以如此跨越发展?何以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从前所未有地强烈?穿行在瓜什则村,在干部群众“新与旧”的对比中,我们感受变化,更在寻访嬗变精髓。
瓜什则村共有367户1502人,共有耕地196公顷,草山9900公顷,牲畜4503头(只),是一个“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村子,交通便利,气候较好,光照充足,无外界污染,有着良好的自然区位优势,本可以一直“踩着油门”向前发展。却不想,2012年以前,同德全县农牧产业几乎为零,75%农牧民处在贫困线以下,6.44万人中,近2.3万人饮水困难,居高不下的因病返贫率,迫使很多农牧民走了一条“年年贷款只还息,无力偿还债高筑”的恶性循环之路,加之因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气象灾害频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背负着沉重的贫苦。
可喜的是,历经沧桑岁月,同德人民在全面小康的伟大进程中,迎来命运大转折的关键时间点——2012年11月1日,青海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同德县特殊类型三年扶贫攻坚规划》,决定通过三年时间,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生态保护六大项目,集中力量解决同德特殊类型贫困问题。
一场青海史无前例的特殊类型扶贫攻坚,让久积贫困的同德,不仅摘下长期以来“全省最穷县”的帽子,还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实现了“六个全省第一”。
今年65岁的仁青本的家就在村民委员会的旁边,他也是村里的老党员,村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的成员。走进院子,掀起门帘,穿过透明的阳光棚进到室内,连体四间80多平方米的住房,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俱全,就连家具摆设和电器也有几分“阔绰”感。
据了解,仁青本以前住在离这里40多公里的山沟沟里,全家7口人挤在“土担梁”的房子里,冬天漏风,夏天进雨,还时时刻刻担心坍塌,家中唯一生活来源仅靠挖虫草和几头“老弱病残”的牛,收入极其微薄。
自从搬到集中新建的新村,仁青本全家人为“脱贫致富”的目标忙得不亦乐乎,大儿子索南才旦两口忙着育肥牛羊,小儿子卓玛加忙着外出务工,就连仁青本也借助交通的便利,在公路边支起摊位,卖起了自制的酸奶、酥油等。收入可谓节节升高,今年初全家人购置了一辆新的越野车。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村党支部还制定了“牧业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发展思路,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瞄准藏羊的市场行情,现已发展到800余只的规模,以市场价每只2000元计算,70%的出栏率,每年收入达14万元,村里还有有机肥加工厂,每年有12.5万元的收入。
村子富起来了,村民的脑袋也跟着富起来了,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高起来了。采访临别之际,瓜什则“村两委”正在商谈如何借助今年旅游旺季,开办牧家乐的事宜。今年27岁刚刚当选村委会主任肉北叶西说:“我们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带动瓜什则建设美丽乡村,催生培育美丽经济,更加幸福的生活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