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沙土种地瓜 地瓜富“沙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8  来源:海南日报  浏览次数:82166
内容摘要:10多年前澄迈这个村庄力图改变命运的一次试种,造就了如今的桥头地瓜产业到田间地头体验挖地瓜、烤地瓜,住别致的民宿,玩陶艺昔
       10多年前澄迈这个村庄力图改变命运的一次试种,造就了如今的桥头地瓜产业

到田间地头体验挖地瓜、烤地瓜,住别致的民宿,玩陶艺……昔日落后贫穷的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如今蜕变成远近闻名的“地瓜村”,还成为澄迈乡村旅游的“打卡”地。今年,沙土村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起民宿,接待游客18万人次,旅游收入约1800万元。

“以前沙土村是名副其实的‘沙土’村,遍地是沙土,公路不通,走路一脚踩下去往后滑,真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沙土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克谈起村庄以往的窘境时说。沙土村属于滨河冲积区,河沙地保水保肥能力弱。十多年前,该村只种植了3000多亩水稻,大片土地成为撂荒地,长满仙人掌和灌木丛,村民们生活艰难。

2007年,在外走南闯北打拼多年的王文克了解到,不适宜种水稻的沙地,却十分适合种地瓜。于是他看准这一商机,从国外引进优良地瓜品种,回到家乡当起致富带头人,决意带领乡亲们发展地瓜产业,摆脱贫困。

当年,王文克发动了5个村民,联合试种了100多亩地瓜,没想到大获成功,一年共收入20万元。村民们看到致富希望,纷纷重拾撂荒地,种上地瓜。第二年,沙土村地瓜种植面积上升至1700亩,第三年增到2600亩……直到今年,沙土村地瓜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

这股热潮引起澄迈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政府不遗余力支持沙土村地瓜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2009年,澄迈县委、县政府提出“商标富农”战略,王文克带领沙土村村民成立合作社,并注册“桥沙”商标;2010年开始,桥头镇每年举办“地瓜节”,并在省内外媒介上推介桥沙地瓜品牌;2011年,桥头镇成立产销协会,积极推行地瓜产业标准化管理体系;2016年,桥头镇成立地瓜研究所,配备专职研发人员,目前研发出脱毒种苗培育技术、田头扩繁技术、标准化种植技术等3项技术,取得脱毒种苗培育1项专利……桥头地瓜从最初的0.8元/斤,到现在售价5元/斤,每亩年产值过万。

“种得越多,收益越多。”57岁的村民杨其良边在田里打理肆意生长的地瓜藤蔓,边高兴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前些年杨其良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近些年得益于桥头镇地瓜产业发展,他逐年加大地瓜种植面积,不仅成功脱了贫,还盖起新楼,过上小康生活。

在沙土村,像杨其良一样种地瓜脱贫的农户不在少数。据王文克介绍,沙土村共有1300余户5300余人,目前除了4户情况特殊家庭,其他人全部脱贫,全村近95%的村民住进了新房。

如今走进沙土村,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地瓜楼”拔地而起,崭新的小汽车在村中穿梭,房前屋后成片的田垄上,匍匐着绿油油的地瓜藤,沙土下酝酿着等待丰收的“金地瓜”。当地政府还借助桥头地瓜的超高人气,推出“品咖啡—玩陶艺—挖地瓜—祭妈祖—吃海鲜”的旅游路线,一波又一波游客涌向沙土村。

2018年,桥头镇将全镇33户126名未脱贫户以资金入股方式纳入沙土村的桥头沙土甘薯专业合作社,贫困帮扶覆盖率达100%。沙土村的地瓜种植热潮还在向外扩散,带动澄迈全县桥头地瓜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沙土种地瓜 地瓜富“沙土””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1128/6796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