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林业种植 » 正文

早稻死苗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如何防止烂种死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30  浏览次数:81538
内容摘要:在早稻种植之初通常是春耕时节,那时候的温度差异大,会给早稻的生长带来一定的不好影响,有时候还会出现烂种死苗的现象,那具体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又该如何防止呢?接下来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哈! 一、早稻烂种死苗

在早稻种植之初通常是春耕时节,那时候的温度差异大,会给早稻的生长带来一定的不好影响,有时候还会出现烂种死苗的现象,那具体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又该如何防止呢?接下来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哈!

一、早稻烂种死苗原因

1、烂种型

在催芽阶段未发芽、种子发酸生霉,播种后继续腐败,这是由于浸种催芽技术操作不当、或者种子有质量问题。

2、霉变烂芽型

已经发芽但播种后未能立针生根而发生霉烂,可能是由于苗床没有消毒、品种抗寒性差、肥料施用不当、播种时谷粒陷泥过深、低温阴雨时间过长等原因而诱发芽谷发生绵腐病,一般都有腥臭味,芽谷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苗床也会生锈。

3、黄(青)枯死苗型

虽出苗但在秧田中后期发生黄(青)枯死苗,一般成团块发生,这可能是由于揭膜时期过早、或晴天中午揭膜、或揭膜时没有及时灌水、或寒潮过后排水过急等而引起的生理性失水;也有的是由于秧苗在死苗前就已经感染了病菌,根系已经不能正常的吸收水分,一旦揭去地膜的保护,叶片的蒸腾作用加大,造成叶片失水死苗。

二、如何防止早稻烂种死苗?

1、选用耐寒性强的品种

增强秧苗本身的抗逆能力,如湘早籼45号,湘早籼24号等品种的抗寒性较好,杂交稻品种及中嘉早17等的抗寒性较差。

2、备足种子

每亩常规稻备足6公斤以上,杂交稻2.5公斤,在购买时一定要看清楚,选用正规合格的种子,保证种子发芽率。

3、搞好种子处理

一是要在浸种前5~7天晒种1~2个小时,以增加谷壳的透性;二是掌握浸种时间,保证种子吸足水分,吸足水分的种子其体内酶活性高,能显著地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一般种子吸水达自身重量的35~40%时,种子发芽最整齐;三是搞好种子消毒,并冲洗干净,杜绝种子带毒带菌,方法是每公斤种子用强氯精4克兑水1~2公斤浸种24小时。

4、把好催芽关

一是预热种子时水温要适当,不能过高,大约50~55℃;二是在催芽过程中,要及时检查,防止温度过高(40℃以上)或过低,而发生“烧包”或“滑壳”现象,原则是“高温破胸(35~38℃)、适温齐根芽(25~28℃)、摊凉炼芽”。

5、保证播种质量

一是播种时,要等泥浆沉实后才进行;二是软盘内的泥浆一定要拌施壮秧剂,进行土壤消毒。

6、掌握天气变化规律,适时播种

早稻播种时日平均气温应稳定在10℃以上,地温稳定在15℃以上,才有利于安全扎根出苗。在早春季节,我区平均5~7天就有一次寒流过程。因此,必须掌握天气变化规律,做到“冷前浸种,冷中催芽,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以避免冷空气的影响,要求在3月15~20之间,根据天气预报情况择机进行下水浸种。

7、提高苗床的整地质量

一是苗床要软硬适度、厢面平整;二是苗床施肥要均匀,注意多梳耙几次;三是不要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复合肥应在播前7天至10天施下,用量不能过多;四是严格控制追肥,施了底肥的软盘育秧一般可不追施速效化肥。

8、适时进行药剂防治

如遇长期低温阴雨,要利用雨停间歇及时用55%的敌克松100克兑水30~40公斤喷施或者泼施1~2次,防治绵腐病的进一步蔓延扩展,减轻秧苗烂芽和死苗的发生程度,促进秧苗重发新根,恢复生长。

好啦,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就先到这儿了,要是以后各位遇到这种早稻烂种死苗的现象,还是得找准原因,做出相应的一些措施来解决哈!希望本文能帮助到各位朋友!

关于早稻死苗原因与防止措施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青瓜网其他农业内容。

推荐阅读:玉米烂种、死苗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早稻死苗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如何防止烂种死苗?”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630/7287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