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乡村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4-12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82196
内容摘要:  笔者下乡采访,发现一个村庄有种奇特现象,该村群众通过勤劳致富,生活已达小康,有关部门还向该村投入1000万元资金,将其打
   笔者下乡采访,发现一个村庄有种奇特现象,该村群众通过勤劳致富,生活已达小康,有关部门还向该村投入1000万元资金,将其打造成一个鸟语花香的生态示范村,不久其他部门又向该村投入800万元,要将该村建成文化示范村。

该村是只有一个村小组的自然村,对一个已经达到小康发展水平的村庄来说,锦上添花的巨额投入自然多多益善。然而周边的其他村寨在经济、生态、文化方面,与该村都还有明显差距,就所在省而言,全省贫困人口还有几百万人;就全国而言,全国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人。许多边远贫困地区的群众目前还只是解决了温饱,经济收入很少;有些地区的群众虽然已脱贫,但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的现象仍很普遍;有些边远山区的村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晴通雨阻,孩子上学困难,有些乡村道路甚至摩托车都难以通行。这些地区脱贫的难度很大,除了地理条件、无增收产业等因素外,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亟须资金投入扶持的贫困村寨还很多,盼望雪中送炭的贫困群众则更多。另一方面,国家和省里的扶贫资金有限,难以同时顾及所有贫困人口。因此就必须把有限的资金投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雪中送炭的效果,这就叫精准扶贫。有限的扶贫资金用于锦上添花,就意味着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就更少。把锦上添花的资金用于真正雪中送炭式的精准扶贫,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贫困群众早日脱贫。

在基层脱贫攻坚进程中,在一些灾区恢复重建工程中,锦上添花的事并不鲜见。并非当地官员不懂精准扶贫的道理,而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等功利主义的思想作祟,也是决策随意性大、资金缺乏监管的结果。重金打造一个“样板村”,容易出成绩和经验,方便上级领导检查验收,方便四方前来参观学习,当地官员的升迁之路也就更畅通了。然而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之路就更堵塞了。

国家“十三五”规划中,脱贫攻坚是第一大民生工程。还未脱贫的地区,大都是条件很差的 “硬骨头”,都需要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精准脱贫,首先就要精准用钱,科学用钱。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点雪中送炭。这不仅仅是扶贫工作的方法问题,更是一种是否以民为本、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理念问题。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乡村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之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60412/5104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