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正文

"十二五":农村改革红利 农活轻钱袋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0-31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81417
内容摘要:  地里的事不用我们管了,我出去打工,在附近的高铁站开货车,一个月差不多能赚4000元。收获时合作社负责将玉米直接拉到家里,省心
   “地里的事不用我们管了,我出去打工,在附近的高铁站开货车,一个月差不多能赚4000元。收获时合作社负责将玉米直接拉到家里,省心也省力,到年底还可以分红。”辽宁北票市哈尔脑乡新亭村村民刘国峰笑着对人民财经表示。

  从2013年开始,刘国峰加入了村里成立的新旺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工作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家里种了13亩玉米,亩产能达到1700斤左右。据他介绍,目前这个合作社已经发展成员120多户,托管300多户,共托管和流转土地8500亩。

  刘国峰的经历正是“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生活改善的一个缩影。随着农户承包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农村改革的持续深入,不仅使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得以构建,更盘活了整个“三农”发展全局,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成就喜人,农民生活水平更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土地流转起来农村潜力显出来

  农村三块地(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承包地和农户宅基地)如何分置权能、统筹规划是关系“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这是一次重大创新。

  现在,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回顾“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历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到了30%,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农村改革的“新创新”在实践中日益形成。

  据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介绍,为了把“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落到实处,我国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目前已有12个省2160个县开展了推进试点。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完成实测承包地面积3.5亿亩,确权面积2.6亿亩。

  同时,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承包地,让承包地经营权真正活起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此基础上,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截至今年6月,全国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140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开始返乡从事农业创业,新型农民这个崭新的群体更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农业逐步现代化不再“靠天吃饭”

  登上《人民日报》的四川广元羊木镇兰坝村农民兰培明也体验到了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巨大变迁。早些年,兰坝村农民还只能靠天吃饭,遇到旱天缺水,就只能干瞪眼。后来,从人力挑水,到水泵抽水,再到如今用上太阳能提灌。

  “尤其是太阳能提灌——几十块板子晒着太阳,就能帮忙抽水?灌溉的方法越来越高级,活到这把年纪,我总算是开了眼界。”兰培明说。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传统农民靠天吃饭的格局也正在逐步改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表明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农田可以实现旱涝保收。

  据农业部公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操作为主转入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插秧割麦腰累弯”正在成为历史。

  此外,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6%、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一个个亮眼数据的背后,体现了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明显增强。

  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更是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十二五”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过11000亿斤,连续3年超过12000亿斤,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连续登上两个千亿斤新台阶。

  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50公斤,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实现基本自给。同时,据农业部农情调度以及粮食局、气象局的监测和测算,今年丰收也已成定局,预计粮食产量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

  摘掉“穷帽子”让“钱袋子”鼓起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08年以来,宁夏同心县扶贫办主任马希丰一直在新浪博客上记录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工作和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的全过程。从一贫如洗到走上致富路,从面临辍学到考上名牌大学,从看天吃饭到种植大户,马希丰用朴实的文字记载了移民村的变化。

  “来到新园村、田园村、南安村,看到环境比老村庄要好得多,每条巷道都绿树成荫,与移民的红砖瓦房相映衬,显得非常漂亮。我们看了村部、学校和移民的庭院,感受到每一个移民村的变化。现在,搬出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000多元了!”马希丰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的增幅连续实现了“两个高于”:高于GDP增长,高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连续十一年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92元,比2010年增加近4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五年缩小,由2009年的3.33︰1下降到2014年的2.92︰1,如按可支配收入计算是2.75︰1。

  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已经为大多数农民所拥有,空调、热水器也在逐步进入普通农户的家庭,空调、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在农村家庭支出中的占比逐步提升。

  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就已实现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17台、洗衣机67台、摩托车62辆、手机198部。同时,“十二五”期间农村扶贫事业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全国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22亿人减少到2014年的7017万人,5000多万人在“十二五”期间摘掉了“穷帽子”。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顾雯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十二五":农村改革红利 农活轻钱袋鼓”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1031/3632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