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深入群众“接地气”,走进基层“抓活鱼”。根据中宣部等五部门的统一部署,我县新闻战线迅速全面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力量,在走向实践的学习中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连日来,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企业工厂、社区里弄,感受火热生活,反映民情民意。
“今年试种甜玉米,投资少,时间短,效益高,除去人工、肥料等成本外,预计一亩可纯赚1500元。试种成功后,明年扩大规模,直接与企业对接。” 8月25日,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1组的种植大户张太君指着88亩连片种植的玉米地,边介绍,边描绘着美好前景。
“玉米收割了种包菜,包菜收割种植马铃薯,沟渠里养鱼,田埂边种芝麻”,他盘算着自己的种植经,“这叫立体种养,既充分利用土地又能双倍盈利”。
今年上半年,全国包菜市场行情走低,张太君的几十亩包菜也没有赚到钱,由于搞得是订单种植,亏得不算太多。
谈及今年上半年的包菜行情,张太君说:“种植传统的两瓜两菜(东瓜、南瓜、包菜、白菜)市场风险大,必须有新的品种,别人种得少的才能赚多钱。”其实,这也是他多年种植的经验之谈。1988年,他全县第一家种西瓜;1989年,第一家种白菜;1990年,第一家种大蒜。他的发家致富之路也是结构调整之路。
今年,他又根据市场行情,引进了超甜玉米、娃娃菜、葛根等新品种。“种成了,就请乡亲们来学,大家都赚钱才好”。如今, 40岁出头的他,承包1700余亩土地,拥有农机14台套,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
种什么,不种什么,不能凭经验、靠感觉。闲暇之余,他时常翻看村里赠阅的党报以及自己订阅的农村新报、武汉晚报,了解相关惠农政策,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一旦发现有省份举办农产品展示会,他自己掏腰包去参加。
为了摸清市场行情,他主动与客商联系,亲自到北京、海南、安徽、江西、孝感、黄陂等地考察新品种。由于市场看的准、品种选得好,他的农产品就像“皇帝女儿不愁嫁”,而且价格卖得比别人好。周边农户纷纷过来学习取经,他也热心传授,并把自己购买的新品种向农户推荐。
虽然市场掌握准,但是农业生产仍然存在很大风险。2010年,嘉鱼遭遇了多年未遇的洪涝灾害,2011年上半年又出现旱涝急转恶劣气候,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张太君也不例外。县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各项农田水利建设加紧修复,并为农户送去了种子和化肥,农信社为农户贴息提供贷款。
今年春,张太君拿到了县农信社获批的30万元贷款,还接到了县农业部门送来的3吨化肥。他说,就如一场及时雨,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在嘉鱼,像张太君这样子的农民还有很多。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订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01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58万亩,年产136万吨,总产值16.4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500元,达到675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