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寂静,曾经喧闹繁华。留在神州大地上和中国人心里,不因时间而磨灭,上面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血脉。
茶,原产于中国云南。茶为国饮,中国人饮茶已五千多年。茶自唐以来是西部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是藏人的生命。
马,良马来源于西北边境,是内陆地区运输骑乘、农耕和作战的重要工具,是古代的汽车、坦克和拖拉机。
古道,一千四百年历史,茶和马在上面川流不息地流转,人与马脚下的路像血管样交错在中国西部广袤的山水之间,血管里涌动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血脉。
“茶马古道”是倾注了感情的四个字。每个字都是一部厚重的书。有人说它恢弘,有人说它神秘。最初踏上这条路是1991年。那时它还没有这么意蕴丰富、韵味十足的名字,但是它吸引我十几年。为了解这条路及其周边的风土人情,我阅读了大量书籍资料,十几次来到茶马古道的区域,现在它仍旧吸引我,不是强烈的吸引,而是绵长的向往。
丰富多彩、神秘未知、惊险多变、风情万种所有吸引人的要素茶马古道都具备了。我喜欢这条路,因为它经典-静静地延伸,不因为人的注意而存在,不因为人的忽视而消失,也不跟着时尚变化,变化的是这条路上的斗转星移。
茶马互市之路茶马古道-现在大家都认可的一个专用名词。
传统意义上的茶马古道称茶马大道。茶马大道产生于中国唐代汉族产茶区的茶和吐蕃良马的交易,史称茶马互易或茶马互市。在官方指定的、交易地点,茶和马相互交易,时间久了,就有了相对固定的茶马互易通道,就像古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几条着名的古道一样。
任何历史深厚的古道都具有相同特点:运载物资,传递文化,民族融合,血脉传承。
最初,茶和马的关系是中原人把茶卖给西北少数民族,从他们的手中换取良种马。藏区的藏民是茶的主要消费群体。中国藏族地区前身-吐蕃是在清代才正式归入中华民族版图内,但一千多年来两个区域互惠互利的贸易,收获着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双方的安定,这是绝大的双赢。
需要提及的是,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传承和一致的特点,中国的几条文明古道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茶马大道的一段(从四川到西藏)是古代唐蕃古道的路线,而且古代茶马道与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天水、兰州等地交叉、重叠。兰州也是茶马古道重镇之一,在与“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相关的甘肃地区考察期间,我穿行在河西走廊,走访当地的回族老人,并向专家请教。
自己置身于资料中提及而不被世人关注的茶马古道北部交易大镇时,心里有按捺不住的兴奋。
以马运茶之路十几年前,李旭和他的几个热血同伴在历经艰苦执着的茶马道行走时,给茶马大道想出一个亮堂堂的名字“茶马古道”。这四个字无论从语音节奏、语感,还是表意、结构,尤其是留给人遐想空间的古意,对茶马道来说都是再贴切不过了。
他们给茶马古道的定义是:用马运茶(也有部分盐等日常用品)的道路。
对于由滇入藏的茶马之路来讲,他们的说法是成立的。在一千多年间,无论内地对马需求与否,茶都经年累月源源不断地从滇大山深处的教堂南运到藏区。
茶马古道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在“茶马古道”这个意蕴深远的名字下,茶马古道应该是一个涵括更广的概念。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茶马大道,还是现在说的茶马古道,茶和马是路上的主角,当然也少不了那些给古道增添神奇浪漫色彩的勇敢智慧的探险者-赶马人。所以,广义地理解,茶马古道的视野更加宽广。
茶马古道的意义更在于它是一条古代的物流通道。
从今天完备的物流体系这个角度来看,一千多年前茶马古道上流动的茶、马和人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物流体系元素。
因为喜欢茶,因为好奇这悠远古道,我已经走过我的视野内茶马古道的许多地方。但想要走完,确属不易。
无论去过的,还是没去过的,茶马古道和茶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跟它们相关的信息都会令我心跳加速。原始的山川河流,几千年来滋润中华儿女的茶叶,绚丽的西南风情,竹楼、火塘、土锅……为了这份牵挂,我不断学习、探究,一次次踏上这片迷人的土地,用脚印填补对茶马古道的未知,勾画我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四个字越叫越响,越来越多的人带着自己的茶马古道之梦来到滇藏地区,试图用自己的脚板与过去的赶马人应和,去感受那份久远的、几乎已经逝去的古意。
但在各种公共信息平台上,古代的茶马交易通道和滇藏一带茶马道定名、定义概念混杂交织,含混不清-茶马古道到底是茶马互市之路,还是用马(也有用牛、骡)运茶之路?
多元文化交融之路茶马古道在国内辐射的区域为广大的西部地区。云南南部边疆产茶区、四川产茶区和青藏、陕甘宁地区因茶而联结,马帮经年穿梭在广袤的西、南部地区。
西、南部地区与多个国家接壤,大漠孤烟、山河壮丽,牵动着历朝历代中央政府的神经,历来受到政治家、军事家的重视。边界的安宁、茶与马的相互需求造就了最初的茶马大道。
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往返奔波的千年历史中,茶马古道辐射区域的各民族传承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并与周边民族不断相互交融。
由于战乱、饥荒、统治者的政治目的等原因,中原地区汉人不断南迁;加上中原政权的改朝换代,和统治者不断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理等等诸多因素,使汉族文化和彝族竹筒茶西、南各民族文化不断地碰撞、挤压、融合、渗透,共存共兴。
非凡雄伟的地域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养育着非凡的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绚丽的人文画廊在这里展开-属于氐羌、百越、百濮、汉族和土着等文化类型的29个民族风情各异,渊源久远,文化丰厚;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民族本土宗教文化等信仰和意识形态共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各民族建筑、服饰、艺术、饮食、茶饮等民俗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茶马古道是这个展示画廊的通道,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意义。它运载和传递的不仅仅是茶叶,更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通道,是名副其实的海拔最高的文化交流之路。
古道茶俗绚丽多彩茶马古道沿线的茶饮呈现出多彩的样式。
产茶区民族以饮用晒青毛茶为主,直接冲泡、用陶罐烤茶叶后冲水或用大土锅煮饮,还选用随处可见的材料对鲜茶叶进行加工(用植物叶包茶烤后冲水,或用竹筒煮等)饮用,更有茶汤对米酒的普洱茶酒等等。除大致相同的茶饮形式外,民族间各有差异,基诺族菜包茶、凉拌茶和布朗族酸茶因保留了较早的食茶习惯而更显独特。
思茅、大理一带喜饮烤茶,用本地产的绿茶,或者用沱茶、饼茶,烤后清饮或调饮。
而云南西北部和藏区,单一或混合调入酥油(有的民族用其他油脂,如漆籽油、猪油等代替)、鲜奶、盐甚至米酒、糌粑等物,调饮品种多样。
藏族嗜茶如命,纳西族、傈僳族、怒族、苗族等聚居区更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的歌谣,每天饮茶又何止三盅!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的爱尼人犹爱酽茶,不酽不够劲,不酽没力气,甚至饮浓茶上瘾。各个民族在日常饮食生活、祭祀、社会交往等活动中都少不了茶,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茶的喜爱和依赖。
茶马古道茶饮习俗因民族所处区域的水土、物产、本民族文化、饮食传统不同而不同,并与其他民族相亲相融,多样而各具风格。
来源:王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