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技术 » 养殖技术 » 正文

牛蛙常见病防治与用药,牛蛙喜欢生活在深水还是浅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15 05:06  浏览次数:1685
内容摘要:牛蛙常见的疾病有水霉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锚头鳋病、出血病、气泡病等。1、水霉病:若牛蛙身上出现伤口,可用3%食盐水浸泡伤口处,直至愈合,发病蝌蚪可用0.1ppm的“水霉净”溶液浸洗15-20分钟。2、车轮虫病:向池塘注入新水,降低养殖密度,发病初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兑水进行全池泼洒。一、牛蛙常见病防治与用药1、水霉病(1)对于身上出现伤口的牛蛙,用3%食盐水浸泡皮肤伤口,直到愈合。(2)对于发病蝌蚪,用0.1ppm的“水霉净”溶液浸洗15-20分钟。(3)用20毫克/升的&

牛蛙常见病防治与用药,牛蛙喜欢生活在深水还是浅水

回答牛蛙常见的疾病有水霉病、车轮虫病、舌杯虫病、锚头鳋病、出血病、气泡病等。1、水霉病:若牛蛙身上出现伤口,可用3%食盐水浸泡伤口处,直至愈合,发病蝌蚪可用0.1ppm的“水霉净”溶液浸洗15-20分钟。2、车轮虫病:向池塘注入新水,降低养殖密度,发病初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兑水进行全池泼洒。

一、牛蛙常见病防治与用药

1、水霉病

(1)对于身上出现伤口的牛蛙,用3%食盐水浸泡皮肤伤口,直到愈合。

(2)对于发病蝌蚪,用0.1ppm的“水霉净”溶液浸洗15-20分钟。

(3)用20毫克/升的“安洁”消毒半小时,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即可。

2、车轮虫病

(1)注入新水,降低养殖密度,扩大蝌蚪的活动空间。

(2)发病初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兑水进行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使用0.5克硫酸铜、0.2克硫酸亚铁。

(3)每亩池塘用0.25公斤切碎的韭菜与黄豆混合,然后磨成浆进行全池泼洒,连续使用1-2天即可控制病情。

3、舌杯虫病

预防时可注入新水,降低养殖密度,治疗时可向每立方米水体泼洒0.7-1克硫酸铜(全池泼洒),经过12小时左右就会有70%的舌杯虫失去附着力掉入水中,经过24小时左右便可达到95%以上的治愈率。

4、锚头鳋病

(1)放养蝌蚪前,用“安洁”进行清塘,以灭杀水中的锚头鳋幼虫。

(2)发病后,全池泼洒浓度为0.5毫克/升的90%“混杀”,具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5、出血病

(1)预防时,用“鱼虾菌毒净”做清塘处理,发病后及时放水,并用网将蝌蚪集中起来,每20000只蝌蚪用“血立止”1ppm浸泡半小时,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每立方米水体用5克“出血烂鳃停”进行全池泼洒。

(3)将“出血烂鳃停”和饲料按照1.5%的比例混合,然后投喂3-5天。

6、气泡病

(1)气温较高时,需时常换水,并在水池上搭盖凉棚,同时要确保水质不能过肥。

(2)蝌蚪患病后,可将其置于清水中并泼洒20%硫酸镁溶液,2天后放入蝌蚪池即可。

(3)将“黄连康”和饲料按照10%的比例混合,然后投喂3-5天。

二、牛蛙喜欢生活在深水还是浅水

1、牛蛙一般喜欢生活在浅水中。牛蛙捕食期间通常会选择在安全、僻静、食物丰富的浅水处(或离水不远的陆地上)蹲伏不动,耐心等待猎物,若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它们不会经常变更位置,待发现活物后会以猛扑的方式将其捕获。

2、如果是人工养殖牛蛙,早春要向池塘中灌入浅水,以便升高水温,进入夏季后要灌入深水,或搭建荫棚,或种植少量的水葫芦,以防水温过高影响到牛蛙的生长。

3、牛蛙蝌蚪的生长适温为23-25℃,如果水温达到35℃以上,则它们的生长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出现死亡的情况;如果水温下降至8℃,则摄食活动会减少,甚至是停止生长。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牛蛙常见病防治与用药,牛蛙喜欢生活在深水还是浅水”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jishu/1559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牛蛙
 
[ 农业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