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农田转向“高标准”,各地如何“打怪升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9-02  来源:农视网  浏览次数:8980
内容摘要:土地是粮食的命根子,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2021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

土地是粮食的“命根子”,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2021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对外公布,该规划提出我国要在规划期内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防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基础,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依据区域气候特点、水土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我国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成了7个区域,分别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青藏区、西北区。针对不同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提出各分区建设重点和分省建设目标任务。

 

 

东北区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是玉米、梗稻和油料大豆的重要产区,有着肥沃的黑土资源。东北区纬度较高,春季寒冷少雨,农作物春旱、冻害情况较多,但缺乏必要的灌溉保温设施;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部分黑土地出现了盐碱化、酸化的问题,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养分逐渐匮乏,且缺乏农田生态保护等工程设施。就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来说,项目成本较低,部分项目设施出现不配套、老化、损毁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东北区域将重点针对农田灌排设施、黑土地保护、节水增粮三个方面进行改造,主要包括土地平整、黑土地保护和修复、完善灌排工程体系、科学配套生产道路、建设和修复农田防护林五大方面。目前,东北区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1.67亿亩,亩均粮食产能达到650公斤。

 

 

黄淮海区主要包括京津冀鲁豫五省,其中的华北平原更是我国的三大平原之一,是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的重要产区。由于该区域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和长期的大水漫灌,土地盐碱化较重,地下水超采面积大,耕作层较浅;田间沟渠防护少,灌溉水利用效率偏低。就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来说,部分项目工程设施维修保养不足、老化损毁严重,已无法正常运行。针对此类问题,黄淮海区将合理划分并提高田块归并程度,推行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土壤健康保护措施,改造提升田间灌排设施,合理确定路网密度。目前,黄淮海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76亿亩,亩均粮食产能达到800公斤。

 

 

长江中下游区主要包括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是水稻、油菜籽、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该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间较早,各类工程质量参差不齐,田块分布松散,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大量设施长期带病运行,导致土壤酸化趋势较重,有益微生物减少。为此,该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以增强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土壤改良为主攻方向,合理建设田间排灌工程,合理划分并适度归并田块,改良土体,合理确定路网密度以满足农机作业和农资运输等农业生产要求,并新建、修复农田防护林。目前,长江中下游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77亿亩,亩均粮食产能达到800公斤。

 

 

东南区主要包括浙江、福建、广东海南4省,是水稻、糖料蔗的重要产区。该区域耕地质量较差,由于该区域降水量较大、台风暴雨频发,土壤酸化、潜育化问题突出;农田基础设施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迟缓、建设标准不高,导致大量设施长期带病运行,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壤酸化的问题。针对该地区特有的问题,高标准农田建设将以增加农田防御台风暴雨能力、改良土壤酸化及潜育化为主攻方向。例如,通过优化农田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修筑水平条田或梯田,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升土地质量;合理建设田间灌排工程,改造沟渠,加强雨水续集利用;合理规划建造机耕路,满足机械化生产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目前,东南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0.55亿亩,亩均粮食产能达到900公斤。

 

 

西南区主要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是水稻、玉米、油菜籽和糖料蔗的重要产区。该区域地形地貌复杂,以坡耕地为主,地块小而散。由于该区域年降水量较大但季节和年际差异较大,土地酸化、盐碱化严重,滞水潜育现象严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较差,防护能力差,山地水土流水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因此,西南区改造以提升梯田化率和道路通达度、增加土体厚度为主攻方向,山地丘陵地区建设梯田并配套坡面防护设施,便于机械化作业需要;修建小型泵站、蓄水设施,加强雨水蓄集利用,完善田间灌排体系,优化田间道路布局,修复农田防护林。目前,西南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7亿亩,亩均粮食产能达到850公斤。

 

 

西北区主要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是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的重要产区。该地区耕地条件较差,土壤养分贫瘠,土地沙化严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降水量少,干旱缺水,缺乏农田灌排设施;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老化损毁严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因此,西北区改造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和培肥地力为主攻方向,建设秸秆还田和农家肥积造设施;开展土地平整,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完善田间灌排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确定路网密度,配套机耕路、生产路等附属设施;修护农田防护林,减少水土流失。目前,西北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2亿亩,亩均粮食产能达到450公斤。

 

 

青藏区主要包括西藏、青海两省,农业生产以青稞、小麦为主,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青藏区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条件差,土壤贫瘠,土层浅薄,可耕地少,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维修保养困难。针对这些情况,青藏区改造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壤为主攻方向,进行田块整治工作;通过生物、化学、工程等措施,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基础地力;合理建设田间灌溉排水工程;进行田间机耕路、生产路建设和改造;建设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目前,西北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17万亩,亩均粮食产能达到300公斤。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农田转向“高标准”,各地如何“打怪升级”?”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20902/8334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