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建设“光伏新村” 美了村庄富了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7-15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8919
内容摘要:巴拉亥蒙古语意为水溢出的地方因该地紧靠黄河,在过去黄河汛期经常被水淹,故此命名。而如今走进巴拉亥光伏新村,一栋栋青砖建起

“巴拉亥”蒙古语意为“水溢出的地方”因该地紧靠黄河,在过去黄河汛期经常被水淹,故此命名。而如今走进巴拉亥光伏新村,一栋栋青砖建起的民房整齐划一,每家每户的屋顶上都是泛着蓝光的光伏电池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光伏产业打通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为农牧民点亮了“致富灯”。

“过去的村里满是年久失修的破土房、坑洼不平的黄土路,家里勉强有照明电,没几户人家上动力电。”家住巴拉亥村的田军聊起过去语气里满是感慨。昔日的破土房被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取代,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电杆,一根根交错纵横的电力线路,成为该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源源不断的电能输送到当地老百姓家里。

通了电,村容村貌好起来了。但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成了巴拉亥村面前的一道难题。最终,一条建设“光伏新村”的思路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旗、镇两级政府以及供电部门的密切合作下,一个5兆瓦光伏发电扶贫项目顺利落地。2019年至2020年,光伏新村屋顶光伏电站和“五村联建”光伏电站两个项目先后顺利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成为了巴拉亥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不少村民从中获益。“这两年安上了光伏板,每年多收入四千多块!乡亲们都有了不少积蓄,这光伏板就成了我们的‘阳光存折’,日子越过越好了。”谈起光伏发电,田军的语气也轻快了不少。

在此以前,巴拉亥村是一个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的黄河岸边小镇,而随着有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光伏产业提供的资金,巴拉亥村建设起了集体经济,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农副产品特色加工的致富路子。村里盖起了自己的榨油厂和葵花色选厂,彻底结束了农民只出售农产品的历史。

2019年,巴拉亥村集体经济分红补助发放仪式时候的场景前巴拉亥村支书王维喜还历历在目,当乡亲们拿到分红款时候的那种喜悦的表情他一直都忘不了。“以前都说亏在电上、穷在工上,巴拉亥村不少人种的葵花,没有电就没法加工,光靠原材料出售没什么利润,好多乡亲还欠下了钱。”这些年,村集体经济越做越大,他看着一台台机器搬进厂房,一桶桶葵花油售往各地,乡亲们也越来越富裕了。

随着产业的发展,过去的榨油厂现在变成了巴拉亥粮油有限责任公司。6月25日,马上就到葵花成熟的季节,杭锦供电公司“电骆驼”党员突击队主动上门对粮油公司的供电线路和电气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保障葵花的后期加工安全可靠运行。看着工作人员启动生产线,一批批葵花籽伴随着机器的运转声,经过色选、脱壳、碎籽、压榨等一道道工序变成了金黄的葵花油。据王维喜介绍:“设备多了,更离不开用电,从选籽到出油,都是电气化设备。自打村里弄起了葵花加工产业,一年纯收入也有个五万多块钱。而且村民们种植的葵花一成熟就进了加工厂,再也不用大老远跑去镇上找销路了。”该供电公司党总支还将其他几家村集体产业都规划到党员责任区当中,上门贴心服务,保障生产无虞。

过去的小山村,如今庄稼地里绿意盎然、集体经济生机勃勃。巴拉亥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今年还被列入2022年度重点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嘎查村。巴拉亥村的“阳光存折”,一直都有电力保驾护航。村民在家享受“阳光收益”,村子焕发致富活力,光伏产业富乡民,可靠电网助发展,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张宸锐、郑頔)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建设“光伏新村” 美了村庄富了民”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20715/8310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