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岁的汪树仁认知中,种地是一件辛苦事,除草便是其中烦碎且循环的“程序”。而如今,种草比种粮食每亩可多收入500多元,企业还按订单收购,不愁销路,着实让他吃惊不已。
汪树仁回忆说,以前,种地需要“全家总动员”外加一头老黄牛,天亮出门,天黑归家,周而复始,小麦、土豆、玉米轮流转,村民们虽在贫瘠土地上辛苦一年,但依旧持续着简单而清贫的日子。
“山绿了,钱包鼓了。”如今,让村民们颇为嫌弃的荒山秃岭成为“取金”之地,往日“废草”已成“香饽饽”,也让汪树仁看到了生活新希望。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地处青藏高原下延区与黄土高原抬高延伸区交汇地带,复杂的地质地理和光热资源优势,为不同品种牧草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中国四大牧业基地之一。
定西虽有发展草业基础,但随着社会变化,当地民众对草的认识陷入小农经济思维中,并认为“种粮至少可保证填饱肚子,种草无疑是自断活路”。
2012年以来,如何改变农村发展思路,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安定区官方立足改善民生,在马铃薯、中药材“两轮驱动”的基础上增加了牧草产业,确定“三足鼎立”发展方向。
安定区青岚乡村民付克华外出务工颇有成绩,厌倦四海为家的他瞄准肉牛市场,2013年返乡建厂创业。付克华介绍说,在饲养肉牛时,为保证饲料安全,成立饲草合作社,承包500亩土地,用于种植饲用玉米和紫花苜蓿等畜牧饲草。
“10亩草收益超过一头牛的收益。”付克华在经营肉牛生意时寻得草业商机,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扩大种草面积,同时吸纳贫困户参与其中。
“紫花苜蓿一次种植可数年收割,省时省力还挣钱。”付克华介绍说,目前,合作社流转饲草面积已达7900多亩,原本“配角”的饲草料已成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定西市巨盆草牧业有限公司饲草加工现场,全株玉米堆放如小山,机器声轰鸣中,工人操作机器将全株玉米变为白色青贮草料包。
该公司负责人回志仁曾在新疆从事餐饮行业17年,2016年返乡创办饲草加工企业,短短3年,饲草收购业务便覆盖4个乡镇3000多户农户。
回志仁介绍说,青贮草料包除销往本地养殖场外,还销售至新疆、四川等地,每年利润维持在千万元左右。目前还将研发苜蓿含片、苜蓿茶等新品种。
“目前,国内奶牛、肉牛及肉羊每年对草产品需求量近2800万吨到3000万吨。”定西市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分析说,该区有60多万亩撂荒弃耕地,在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农业生产对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种植牧草是唯一适销对路的选择。
目前,安定区已培育成熟壮大8家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草业合作经济组织300多家,培育种草大户3000多户;拥有140多万亩饲用作物田,年产鲜草总量达300万吨以上。在不断提升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减少了黄河上游泥沙入河,有效修复了生态环境,
赵众炜表示,千里不运草,下一步,该区草业将持续走规模化道路并寻求草畜一体化,将草业优势转化为肉类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