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定西市“种草成金”: 贫瘠土地上寻到“好钱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0-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81175
内容摘要:一场秋雨,西北大山深处寒风凛冽。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青义村村民汪树仁望着层层云朵,快步走向草地,查看着已割鲜草潮湿度。作为种
      一场秋雨,西北大山深处寒风凛冽。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青义村村民汪树仁望着层层云朵,快步走向草地,查看着已割鲜草潮湿度。作为种地“好把式”的他至今都不敢想象,昔日种地,被重点“照顾”的草类,如今成了致富之道。

在60岁的汪树仁认知中,种地是一件辛苦事,除草便是其中烦碎且循环的“程序”。而如今,种草比种粮食每亩可多收入500多元,企业还按订单收购,不愁销路,着实让他吃惊不已。

汪树仁回忆说,以前,种地需要“全家总动员”外加一头老黄牛,天亮出门,天黑归家,周而复始,小麦、土豆、玉米轮流转,村民们虽在贫瘠土地上辛苦一年,但依旧持续着简单而清贫的日子。

“山绿了,钱包鼓了。”如今,让村民们颇为嫌弃的荒山秃岭成为“取金”之地,往日“废草”已成“香饽饽”,也让汪树仁看到了生活新希望。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地处青藏高原下延区与黄土高原抬高延伸区交汇地带,复杂的地质地理和光热资源优势,为不同品种牧草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中国四大牧业基地之一。

定西虽有发展草业基础,但随着社会变化,当地民众对草的认识陷入小农经济思维中,并认为“种粮至少可保证填饱肚子,种草无疑是自断活路”。

2012年以来,如何改变农村发展思路,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安定区官方立足改善民生,在马铃薯、中药材“两轮驱动”的基础上增加了牧草产业,确定“三足鼎立”发展方向。

安定区青岚乡村民付克华外出务工颇有成绩,厌倦四海为家的他瞄准肉牛市场,2013年返乡建厂创业。付克华介绍说,在饲养肉牛时,为保证饲料安全,成立饲草合作社,承包500亩土地,用于种植饲用玉米和紫花苜蓿等畜牧饲草。

“10亩草收益超过一头牛的收益。”付克华在经营肉牛生意时寻得草业商机,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扩大种草面积,同时吸纳贫困户参与其中。

“紫花苜蓿一次种植可数年收割,省时省力还挣钱。”付克华介绍说,目前,合作社流转饲草面积已达7900多亩,原本“配角”的饲草料已成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定西市巨盆草牧业有限公司饲草加工现场,全株玉米堆放如小山,机器声轰鸣中,工人操作机器将全株玉米变为白色青贮草料包。

该公司负责人回志仁曾在新疆从事餐饮行业17年,2016年返乡创办饲草加工企业,短短3年,饲草收购业务便覆盖4个乡镇3000多户农户。

回志仁介绍说,青贮草料包除销往本地养殖场外,还销售至新疆、四川等地,每年利润维持在千万元左右。目前还将研发苜蓿含片、苜蓿茶等新品种。

“目前,国内奶牛、肉牛及肉羊每年对草产品需求量近2800万吨到3000万吨。”定西市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分析说,该区有60多万亩撂荒弃耕地,在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农业生产对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种植牧草是唯一适销对路的选择。

目前,安定区已培育成熟壮大8家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草业合作经济组织300多家,培育种草大户3000多户;拥有140多万亩饲用作物田,年产鲜草总量达300万吨以上。在不断提升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减少了黄河上游泥沙入河,有效修复了生态环境,

赵众炜表示,千里不运草,下一步,该区草业将持续走规模化道路并寻求草畜一体化,将草业优势转化为肉类优势。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定西市“种草成金”: 贫瘠土地上寻到“好钱景””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1026/6749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