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不掏一分钱,贷回一头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09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2169
内容摘要:广西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位于全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中。这里89%的面积都处于石漠化地区,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一直以来当地的村民
 广西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位于全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中。这里89%的面积都处于石漠化地区,人均耕地严重不足,一直以来当地的村民都是从石头里刨地种。恶劣的自然条件让都安脱贫攻坚成了一块硬骨头。

2016年以来,都安县在脱贫攻坚中,把“贷牛还牛”作为精准扶贫项目在全县推广,按照“政府扶持、企业牵头、农户代养、贷牛还牛、还牛再贷”的滚动发展模式运作,引导贫困户饲养瑶山牛,并引进成熟的肉牛经营公司,实行以市场价或保底价回购牛的帮扶措施,拓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路。

贷牛还牛——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今年年底,都安县保安乡周生峰家的牛就可以出栏了。这是他参与贷牛还牛项目以来的第二头牛。

去年,周生峰作为第一批贫困户把贷来的牛犊领回了家,精心饲养的牛在年末卖了一万多元,当年就成功实现脱贫。在都安县,像周生峰这样因牛脱贫的人还有很多。2017年,在深入调研并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都安县把“贷牛还牛”项目作为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全面铺开,政府投入6875万元,用于购买贷给贫困户的良种牛犊以及贫困户新建人畜分离栏舍补助。

贷牛还牛是都安县首创的扶贫产业模式,什么是“贷牛还牛”?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概括说:“贷牛(羊)还牛(羊)”扶贫产业是这样一种模式:由政府搭建专门的牛羊产业服务中心,引进企业建设种牛繁育养殖基地,将牛犊“贷”给农户养殖。农户将牛犊养大之后,由企业保价回购,并将牛羊产品转至屠宰加工厂加工处理,产品经电商平台等渠道完成销售交易,最终通过冷链仓储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周生峰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人之一,他给记者算了笔账,借贷一头牛犊的成本大概是4000多元,政府有1500元的栏舍补贴,经过10-12个月的养殖后,一头成牛可卖1.5万元。通过“贷”牛犊他去年挣到毛利润约一万元。今年年初他毫不犹豫地又贷了一头牛犊。

“牛犊由帮扶干部和保险公司负责担保,贫困户承担的风险为零。牛养不好,帮扶干部是要负责的。”都安县工商局驻妙田村“第一书记”苏宏飞说,保险费用由政府出,经过技术培训的贫困户只需把牛养好了,每头可获利6000元至8000元。“没风险、收益大,贫困户的养殖意愿相当强烈,自主脱贫的动力更足了。”

目前,全县“贷牛还牛”项目已发放瑶山牛11382头,覆盖贫困户11242户,部分贫困户已经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到2019年底,全县将实现户均饲养一头瑶山牛的目标。

多方参与——

全流程为脱贫保驾护航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自愿参与是贷牛还牛项目的最大特点。在三方共同的努力下,一年以来,都安县的养牛扶贫产业稳步发展。

在确立了养牛扶贫产业后,都安县政府立即到贵州广东、福建等地考察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成功引进了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到都安县投资创办分公司。2015年,该集团投资8000万元兴建并成立了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创办肉牛生态养殖繁育基地。

都安县按市场价向龙头企业购买牛犊交由贫困户饲养,在肉牛出栏后由政府收回牛犊本金并滚动发展。

农户饲养12个月后,公司以市场价格向贫困户回收,养牛收益归贫困户所有;如市场价格低于10元/斤,由政府提供补贴,企业按保底10元/斤收购,保证企业的利润。此外,都安县还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深圳市宝安区对口帮扶都安的机遇,主动开发深圳市宝安区肉牛(羊)销售市场,通过都安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将深圳市场和都安的肉牛(羊)养殖基地无缝对接,确保销路。

都安县从栏舍搭建到出栏收购,全流程给予扶持。栏舍补助每户2000元修建生产设施;为了免除贫困户的一切担忧,政府为养牛贫困户提供养牛保险,每头牛保险费用为480元,贫困户饲养的牛犊出现意外死亡保险理赔完毕后,可补领养一头牛犊。

都安县聘请广西大学和广西农科院的专家作为养殖基地的长期技术指导员,引进“微生物+”等先进技术、理念和管理方法,实现生态养殖繁育。在养殖过程中,企业协助畜牧部门为养殖贫困户随时提供日常技术指导及防病治病服务。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都安县肉牛总量从9.27万头发展到近15万头,肉羊从69.42万只发展到近80万只,牛羊产业带动近5.5万贫困人口参与创业。

都安正在全力推进占地5.3万平方米的特色农副产品冷链交易市场项目,依托红水河便利的水路运输系统和日益健全的物流网络,把养殖、销售、深加工、冷链运输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拓宽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之路,形成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以瑶山牛、瑶山羊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种养结合——

粮改饲破解发展瓶颈

既然赚到了钱,为什么不多贷一头牛甚至几头呢?对于这个问题,周生峰的回答是“草不够”。

都安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地贫瘠。辖区内“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足0.7亩。农民想多养几头牛却无料可喂。饲料不足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发展。

因而“以养定种、种养结合”是都安县发展扶贫养牛必须要走的道路。

2017年底,都安县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畜牧业绿色生态循环发展,当地开始探索种植适合牛羊食用的饲料玉米。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种植饲料玉米后,一年可收三季,叶子和玉米棒都能利用,每亩地可产饲料将近15吨,如果换算成产值,每亩地年产值超过4000元,相比单纯种玉米口粮,产值翻了一番。而过去种植普通籽粒玉米,一年两季一亩地产量大约1000斤,市场价格每斤不到一元,扣除种子、化肥和人工成本后,收益并不多。

玉米收割后,经过粉碎、发酵等工序,制作成牛羊最爱的饲料。“以前种牧草喂牛,营养相对低,需要添加豆粕、玉米等精料,工序麻烦而且成本比较高。‘饲料玉米’蛋白质丰富、糖分高,而且靠堆存发酵就可以制成饲料,省时省力。”养殖户告诉记者。

今年都安县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计划种植粮改饲5万亩,每亩补助100元。截至目前,全县已种植粮改饲和牧草5.5万多亩,其中,种植玉青贮玉米2.4万亩,牧草3.1万亩。收贮优质饲草料超过30万吨。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不掏一分钱,贷回一头牛”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809/5791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