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农大教授谈 “互联网 + 农业” 内涵 、作用、问题与举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0-26  来源:36Kr  浏览次数:82648
内容摘要:  在 10月23日的中欧农业大数据创新论坛暨农大软通动力农业互联网大数据研究中心签约仪式上,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
            在 10月23日 的中欧农业大数据创新论坛暨农大软通动力农业互联网大数据研究中心签约仪式上,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兼中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道亮先生相信阐述了中国互联网 + 农业的内涵,作用,问题与举措。

  一、互联网 + 农业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互联网 + 农业,李教授认为,互联网 + 农业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农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个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 + 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是创新,是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农业组织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生态融合和基因重组。目标是提质,增效,增收。

  互联网 + 农业具体就是运用六大信息技术,使农业六大要素重新配比,通过四个主体参与,打破传统六大农业行业,贯穿农业的四个环节,形成有机的商业运行机制。

  农业六大行业:种植、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垦、农产品加工

  农业四个环节:生产、经营、管理、服务

  农业四个主体:政府、企业、农户、高效科研院所

  六大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空间技术,智能化硬件(机器人及装备等)

  六大资源要素:农户与企业,土地与资源,资本与金融,市场与信息,技术与人才、体制与法制

  二、互联网 + 农业的作用

  李教授认为互联网 + 农业的核心作用就是再造农村,重塑农民。

  再造农村:在城市社会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资源,文化生活等几个方面重构农民生活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互联网是为广大农户提供实时互动的 “扁平化” 信息服务的主要载体,互联网的介入使得传统的农业服务模式由公益服务为主导向市场化,多元化服务转变。

  重塑农民:互联网 + 农业可以重塑新型经营和服务体系,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农民由身份变成职业。实现家庭经营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企业化。

  李教授举了几个欧洲现代农业的例子:

  在欧洲,夫妻 2 个人可以养 13000 头猪,何时喂食,喂多少完全靠计算机处理,2 个人可以养 200 头奶牛,核心就是依靠 3 个机器人,自动喂饲料机器人,自动打扫卫生机器人,自动挤奶机器人,机器人可以知道哪头奶牛今天第几次挤奶,应该挤多少,从喂食到出奶形成一系列自动化方案。同样的还有 2 个人养 15 万只鸡下一天下 4 万个鸡蛋等等例子。

  三、互联网 + 农业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很多人对农业认识不足,李教授说,很多人的认识里互联网 + 农业就是农业电商,这是很片面的,把传统的电商套在农产品上并没有深入认识农业的特点。互联网 + 农业首先要对农业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

  农业的特点:区域性、鲜活性、季节性、突发性

  农村的特点:分散、文化、习惯、支付、基础设施

  农民的特点:意识、素质、文化、习惯

  其次是技术的不成熟:

  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薄弱

  大数据:传感器技术的薄弱直接导致缺乏基础数据

  空间技术:成本高

  智能化:智能装备缺乏

  还有体系问题:互联网 + 农业需要政府提供方向引导,资金政策扶持,平台与规范制定,监管运行。

  商业模式构造问题:在企业商业模式构造方面,没有大企业的参与很难构造成熟的商业模式。

  农民的问题:农业最本质的是生产环节,生产环节首先得是互联网 + ,后面的环节才能推进互联网 +。目前,农民是生产主体,让他们参与和分享互联网 + 的成果,形成有机的商业模式才能推动行业发展。

  此外还有高校科研院所、机制和商业模式问题等。

  四、互联网 + 农业应采取的主要举措

  李教授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他认为推进互联网 + 农业应该采取的举措:

  1.增强 “互联网 +” 意识,创新商业模式,突出变革创新作用

  2.努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龙头企业承担引领行业、率先推进、提升现代农业的责任、引领行业和区域发展

  3.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设立专项补贴,撬动社会投资,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 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研究与示范作用。进一步推进移动通信、宽带、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同时加大对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

  4.政府层面多搭台,企业层面多参与,社会层面多培养,只有多方协力,才能把事办好。

  5.培育信息化人才,推进 “互联网 + 农民”。网络通了还要会用,农民共享信息化的杠杆红利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终决定于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为此,需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和部分个体户成为农村电商带头人,带动新型职业化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成员广泛成为用于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

  最后,李教授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农业会实现弯道超车,到 2050年 智慧农业将完全进入成熟期。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农大教授谈 “互联网 + 农业” 内涵 、作用、问题与举措”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1026/3626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