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殖奶牛的传统由来已久,但是现代奶牛产业的发展却只有短短20年的时间,我国现代奶牛产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牛奶,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奶业对于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对于奶农的增收致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多年前的“三鹿”奶粉曝出添加三聚氰胺,到近期新西兰最大的乳品商恒天然检出有肉毒杆菌,奶业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奶业究竟该怎么办?我国现代奶业的发展水平如何?如何才能提振国人对于国产奶的信心?
本期,来自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做客中国农业新闻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就我国奶牛产业的发展与大家进行探讨。视频网址:http://www.farmer.com.cn/zt/tan/htfx/。 ——编者
记者:最近,新西兰最大的乳品商恒天然检出肉毒杆菌,消费者不禁纳闷,怎么又出事了?整个乳业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
李胜利:新西兰恒天然奶粉事件主要是在加工环节出了问题,根据恒天然公司的报道,是由于其工厂管道受污染,造成出口中国的乳清蛋白粉和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了肉毒杆菌。但是最近新西兰政府又否认了恒天然的结果,好似又一个奶业乌龙,但是无论结果如何,都暴露出了国际性大公司在检测以及监管方面的漏洞。对于此次事件,中国质检部门采取了紧急措施,一方面对相关产品马上召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另一方面,中国质检部门对新西兰的乳清蛋白粉和浓缩乳清蛋白粉无限期地叫停,这是对中国的奶粉市场一种非常重要的保护。奶是最容易被微生物感染的,因为它最有营养,又是液体的,从养殖到牛奶的储存到加工甚至到销售,要求都非常严格,哪个环节稍有不慎,都会导致奶业出现大问题。
但是大家也不要因为这一件事就觉得整个奶业都有问题。从整体来讲,新西兰主要出口中国的产品是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这两个产品还没有发现有肉毒杆菌的感染问题。所以消费者应该理性看待整个奶业,不要以偏概全,无需有恐惧心理,还是应该放心消费。
记者:“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奶业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李胜利:这些年,我国对乳品质量是非常重视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今年5月31日李克强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强对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的监管。“三聚氰胺”后,中国奶业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奶牛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生鲜乳质量和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可以说,重建的中国奶业已是一片新的天地,我们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
就拿婴幼儿配方奶粉来说,在奶粉安全问题上,国际上都是一样的,我国有“三鹿事件”,外国奶粉在监管方面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洋奶粉不一定比国产奶粉好。目前,市场上很多进口奶粉并不全是在国外做好成品运到中国的,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了原料,在中国进行复配生产的。因为国内60%~70%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国外品牌,市场特别大,价格非常高,所以这个产业利润比较好,很多公司都在做,复杂而混乱,大多数都是作坊式的,他们从国外进口一些基粉,像奶粉、乳清粉、微量元素和一些添加剂,在国内进行干法生产,把它混合以后推向市场,这些众多的围绕利益链来做原材料进口和配方粉加工的,它的配方不一定合适、水平并不一定高。另外,这些公司不一定有监测能力,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而国内一些大的加工企业,有检测能力,有自己可控制的奶源。如果用液态奶法来生产,用的是非常好的奶源,因为婴儿配方奶粉要求比较高一些;如果用干法的话,因为有检测能力,对进口的国外奶源能在品质上面很好地控制。所以,国产奶粉的质量和水平是值得信任的。
当然,中国奶业的发展时间还是比较短的,只有短短20年,还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记者:目前国内奶牛养殖仍然以散户为主,乳企和奶农利益对峙仍然比较严重。您觉得如何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如何优化奶源结构和模式?
李胜利:我国养殖模式现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散养户,现在的散户养牛也不是以前的一家一户养,自己去挤奶,再用奶桶交给乳品加工企业。“三聚氰胺”事件后,发生了巨大改变。我国在奶牛养殖户集中区域,就在乡镇里建集约化奶站,农民把牛赶到那里挤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质量控制,大家统一挤奶,能防止人为地添加一些不允许的东西。挤了奶以后能进制冷罐迅速制冷,保证原料奶的品质。所以,这部分奶源虽来自散户,但还是规模的奶源,在奶站收集到2~5吨奶,再被大型企业收购。
第二种模式就是奶牛养殖小区,这是目前我国奶业的一种过渡形式。政府或企业租一块地盖牛舍,农民租一个牛舍在里面养,统一饲养管理、统一防疫、统一挤奶,这又是一种进步。
第三种模式就是政府鼓励适度规模化的牧场,它需要大量投资,可能水平很高,但投资很大,目前发展还是比较快的。
这三种形式,在奶价上是有差别的,以质论价,确保了养殖户和企业能够公平地得到自己的利益。
记者:我国一头成年奶牛一年的产奶量平均为5.5吨,而发达国家一头成年奶牛一年的产奶量平均为10吨,差距还是挺大的,从养殖和技术角度,我们应该如何提升?
李胜利:这是实际情况,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第一,从育种上看,发达国家奶牛育种有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而我国奶业相对还非常年轻,也就二三十年,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良种普及率上,和发达国家比还是有差距的。
第二,从营养方面看,我国只是在近5年才有比较好的优质牧草在全国大面积使用。原来养牛基本上都是靠秸秆和一些低品质的牧草,高品质的优质牧草普及率不高。奶牛高产基础是营养与饲养管理,因为优质牧草使用率较低,所以产奶量也不高。但是这些都在改变,比如,农业部正在推行的“振兴奶业,发展苜蓿行动”,就是鼓励适合种植优质牧草的地区大力种植苜蓿,给奶牛提供优质粗饲料,只有用了优质牧草,奶牛的单产水平才能稳步提高,企业效益才能得到保障。如按照这种饲养方式从事奶牛养殖的北京三元绿荷奶牛中心,奶牛平均单产已经达到11吨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第三,从疾病控制上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也存在差距,这也是影响产奶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据了解,2013年中国生鲜奶产量和乳制品需求量仍将增长,乳品加工企业对生鲜奶的需要量可能高达3000万~4000万吨。面对这么大的市场,面对社会工商资本介入奶牛养殖等环节,您有什么建议?未来我国奶业产业是否也要走大的重组整合的道路?
李胜利:我国奶业的发展前途是非常光明的,因为有几方面的重要驱动力。第一个就是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意味着对肉蛋奶的消费会大幅度增加,代表着对畜牧业、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对牛奶消费是利好。第二个驱动力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60岁以上的老人喝奶的不多,三四十岁以上的就非常多了,到孩子基本上都在喝奶,所以奶制品的消费量是非常大的。第三个是中国每年出生的婴幼儿近1600万,这是非常大的市场,对婴幼儿配方奶粉来说,中国应该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对奶业的拉动非常大。
这就需要我国奶业在未来20年要靠发展规模化养殖,靠奶牛数量的增加和单产的增加来提升我国原料奶的产量,满足加工企业对原料奶的需求,使我们的奶产品达到3700~4000万吨,甚至在2020年、2030年达到5000~6000万吨。所以,我国奶业长期会处于快速发展过程。正是我国的奶业市场需求大,是个盈利的行业,所以各种资本、产业资本等都在进入奶牛养殖业。但众多的资金进来以后,形成了各种规模不等、参差不齐的企业,导致奶源的竞争和终端产品市场的竞争,所以奶业的兼并、重组和整合是一个必然趋势,淘汰不符合许可条件的企业,有实力、有研发能力、有奶源基地、有检测能力的企业能够得到发展。
记者:规模化牧场将是我国奶业发展的趋势,但同时,我们将长期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您如何看待这个矛盾?
李胜利:国际上,奶牛养殖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农牧结合。欧盟对此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发展奶牛养殖必须和土地匹配,养殖过程粪便中的氮和磷的排出必须能够让植物充分吸收利用,欧盟规定一公顷土地所承载的氮量是170公斤,大概5~6亩地养一头牛。我国目前还没有按欧盟的标准严格要求,但是首先要考虑能为规模化牧场和家庭农场解决耕地,解决青贮饲料,解决动物产生的粪污能够让土地来消纳等问题。农牧结合就是有多少地养多少头牛,我们要参考国际标准来根据氮磷的排泄量制定好的方案。
另外,要保护好环境,避免污染。周围有化工厂、化肥厂污染的地方最好不要建牛场,否则会对养殖饲料有污染,尤其是重金属。同时,养牛环境不能对外面造成污染,不要选择水库、河流附近,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模牧场的建设的规范和标准进行选址。
记者:近几年,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为奶业的健康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体系的建设和所做的工作。
李胜利:这几年,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了一个奶业研究的国家队,这些专家能够在一块,按照产业链来研究问题,不像原来做项目各干各的,现在我们每年在一起交流,大家能互相学习,这种学科的交叉学习作用是巨大的,这是一个提升,大家做的科研能够更加紧密地和产业需求结合起来。
第二,在研究方面,因为国家有支持,专家能够长期在自己的岗位钻研下去,形成科研积累,这也是和原来做项目巨大的不同,是一个创新。5年或10年后,每个岗位的专家都会有很多积累,成为这方面真正的专家,可以为产业做很多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储备。这几年,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科学家有26个,大家都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我们已经有一些重要论文发表在国际同行业权威杂志上,在国内也有非常好的论文发表,对我们产业的支撑作用非常大,也获得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的奖励。
第三,在人才培养上,一些本科生、研究生或者是博士毕业后,已经成为产业中重要的技术骨干。我们有很多的综合试验站,是我们专家研究的重要基地,我们要求科学家和实验站结合,使我们的研究能够依托试验站进行试验、示范、转化。在体系科学家的技术支持下,这些试验站也成为了国内奶牛养殖技术水平最高、养殖效益最好的企业。另外,体系还帮企业进行技术咨询、培训,通过试验站为新的企业来培训科技人才,同时试验站通过技术示范和辐射作用,也把体系专家的成果和经验再辐射给其他的牛场,达到把科技成果放大的作用。
-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