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四川水稻制种何以跻身“国家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19  浏览次数:81191
内容摘要:四川水稻制种何以跻身“国家队”,农业资讯, 深圳蔬菜综合均价四周持续上涨

  8月10日,四川广汉市和兴镇150亩高产创建示范稻田好不热闹,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的200名代表齐聚一堂,对示范田里节水抗旱杂交水稻新品种筛选、水稻轻简化栽培等技术进行实地考察。

  “展示的16个品种都通过国家审定,高产栽培、良种良法都做得很好。”本次过来考察示范片和水稻区域试验的隆平高科副总裁杨远柱言语中透着赞赏。

  而就在前一天,四川省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工作推进座谈会在蓉举行,标志着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已在国家层面启动,这对于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川种”品牌来讲绝非偶然。

  高标准农田夯实种业提升基础

  四川是制种、供种大省,且制种单产高,是我国“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优势区域。20多年来,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川种”品牌具有生产、质量、外销、出口四大优势。2012年,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46万亩,产量达8.3万吨,占全国的25%-30%;每年外贸出口量占全国的51%以上。

  “无论是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还是发展潜力,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成为国家级基地都当之无愧。”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全国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先进县——成都邛崃市,记者看到,以四川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为主体,通过整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四川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成都市双创双建示范工程等项目,大力推进基地的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建设,连片建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3.7万余亩,覆盖了60%以上的种业基地,基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土壤培肥能力显著提升。

  同时,该市还布局了5个工厂化育秧育苗建设项目,初步建成了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制种基地,将种子生产基地纳入粮经产业“双创双建”示范工程内容,建设杂交水稻出口创汇示范基地,引领带动当地种业向高端、高效发展。2012年邛崃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2万亩,占据成都市种业基地总量的“半壁江山”,总产量达5000余吨,产值达2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00多万美元。

  “严格按照高标准农田设计标准,通过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和种业企业进园区,到2015年力争全市现代种业基地面积突破8万亩,建成四川省最大的园区化高端种业基地。”邛崃市农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下一步,该市将以建设国家级种子生产示范基地为契机,成片推进10万亩水稻规模种植(含制种)基地提升建设,打造“天府种都,成都粮仓”。

  根据《四川省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2—2020年)》,今年四川将进一步科学布局制种基地,一个以成都、绵阳、德阳、眉山为核心,泸州、巴中、遂宁等为辅助的制种优势保护区已具雏形,共规划24个核心基地县,推进种子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大步迈进。

  创新经营机制打造高端种业

  绵阳安县梓潼村从1995年开始发展水稻制种,有17年的历史,最高峰时水稻制种面积达到2100余亩,是安县水稻制种规模最大的村。为了保持该村杂交水稻制种的优势,2011年7月由村支书薛大树牵头,9户制种大户共同筹资成立了安县籽昌水稻制种专业合作,走上专业化水稻制种生产道路。

  “由合作社代表制种农户与制种公司签订生产合同并落实公司的技术要求,采取专家授课、田间指导、广播讲座等方式,对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技术培训。村民都亲切地喊它坝坝课堂。”薛大树说,由合作社组织采购、供应制种农资,内部技术员统一浸种催芽,减少生产和农户的投劳成本,省工省时。合作社还不定期地带领制种农户进行新技术探讨、新机具的推广应用。“通过有效的服务,制种农户收益不断增加,去年每年亩平增收在1000元以上,人平增收在800元以上。”

  在生产经营机制方面,各地也不断探索创新。肩负着四川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龙头”责任的成都市,近年来深化“大园区、小业主”、“大园区、大业主”等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制种大户”的园区化发展路子,逐步形成了“一企业一园区”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进一步稳固了制种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

  有关调查数据表明,2012年凡采用“大园区、小业主”水稻规模化制种的基地成本,要比一般基地成本低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成都市在种业提升规划发展区强化了公共、社会、科技、政策“四个配套”。依托农技综合服务站,强化种子质量安全检测和对生产违法行为的打击查处;各类专合组织、农业职业经理人不断涌现,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采取“政企校”合作模式共建现代农业“专家大院”,为高端种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由政府、企业、农民签订三方协议,明确种子生产保护区的用地性质和三方义务;四分之一的制种面积均采取以土地流转为基础的新型组织模式;积极开展杂交水稻制种保险试点,洞开农业政策性保险新天地——2011-2012年四川争取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6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数量逐年递增,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是唯一一家承担国家SNP种子检测项目的省级检验机构,全省91个种子质量检验机构有29个通过机构考核,居全国第一……四川杂交水稻基地建设无疑已走在全国前列。

  晋升“国家队”仍需提档升级

  在今年8月农业部首批认定的31个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中,四川共有9个市县上榜。成绩骄人的同时,有关专家指出,四川水稻制种也面临着严峻考验。

  “行业集中度不高、种子创新能力不够、生产缺乏计划性。”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坦言,全市82家种子企业,进入全国50强的种业骨干企业仅2家;全市各类科研育种机构自主选育或参与选育、有品种权的企业约50家,培育出的品种也很多,但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品种还很缺乏;种子生产缺乏统筹安排,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供大于求,严重时种子积压达到40%—50%……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四川水稻制种行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宜宾农科院旗下的“宜字头”公司目前已在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常年拥有条件优越的制种基地近1000公顷。据有关部门对该公司制种基地的调查显示,同品种同年份不同制种农户,“宜香优”杂交稻制种亩产量100—150公斤不等,不同年份产量变幅也较大,相比水稻大田生产收益优势不明显而质量风险高,农户普遍不愿制种。

  “四川杂交水稻制种,当务之急是提高基地基础能力水平和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四川省农业厅负责人认为,从长远发展看,四川应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的长期稳定方面下功夫。应充分整合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在投入上向制种基地建设倾斜,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现代种业制种基地,提高基地农户的制种效益。同时,制种企业要与农民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从而稳定基地面积。着力培育骨干种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通过企业联姻等,促进中小企业合并。

  目前,四川有部省两级发证种子企业130家,较2010年减少近50家。已连续15批退出品种510个,品种退出次数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改变以前点广分散的局面,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提高种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该负责人建议,农业部尽快启动四川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项目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协调相关部门将杂交水稻制种保险纳入政策性保险予以支持;尽快落实制种大县奖励政策,调动市、县政府制种基地建设积极性,夯实种业发展基础。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四川水稻制种何以跻身“国家队””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819/24848.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