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甘肃省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侧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30  浏览次数:81097
内容摘要:甘肃省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侧记

  从卖原料到简单的粗加工再到深加工、精深加工,定西中药材产业加工链条不断延伸,使中药材产业逐渐向中医药产业嬗变,中医药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蓬勃发展。随着定西中医药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药都”、“千年药乡”、 “中国黄芪之乡”、“陇氏黄芪”的品牌在中医药市场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同时消费者对定西药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产业优势如火如荼

  定西市利用自然、地理等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产业,并将中医药产业发展壮大,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近年来,定西市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明确提出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并从规范化种植、多层次加工、完善市场流通、规范建设园区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中药材种植面积连年稳定在110万亩以上,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中药材种植量达16.6万吨,中医药产值达19亿元,农民人均从中获得纯收入50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左右。有“中国药都”之称的陇西县年种植中草药30多个品种28万亩左右,年产量5万吨,目前是国内红黄芪、甘草、黄芩,尤其是柴胡、板蓝根、党参的主产地。去年全县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6%,已成为全县覆盖最广、效益最高、潜力最大的支柱产业。

  目前,定西市已发展较大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95家,有41家通过GMP认证,其中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去年加工中药材8.8万吨,占中药材总产量的53%。去年12月30日,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成立揭牌,该产业园总投资将达100亿元,年加工中药材3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60多亿元,税金8.5亿元。品牌优势蓄势待发

  陇西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朱始建说:“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没有品牌就没有效益,没有品牌就没有出路。”定西市中医药产业正在向品牌化的方向发展,要向品牌要效益。

  从产地、产品的认证到招商引资争取项目,再到加大宣传提高影响力,定西市中医药产业脚踏实地地走过了每一步。2003年,“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获得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2008年,“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成功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陇西、岷县、渭源还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目前,全市注册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地理标记4个,品牌商标40多个,当归GAP基地已于2005年获得认证。8月18日举办的“中国?定西第四届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上,定西市又签约27个项目,协议资金25亿元,特别是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陇西签订的50万吨中药材仓储现代物流园暨加工项目,投资达15亿元,建成后陇西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和全国首家中药材中远期现货交割贮备库。

  定西市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并在北京等地举行当归产业发展高端论坛,为定西打造“中国药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扶正药业公司生产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享誉全国,不仅成为“陇货精品”,而且被国家确定为“中药保护品种”,公司持有的"FUZHENG"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岷海药业公司生产的“岷州牌”浓缩当归丸被收载为国家标准,渭源兴华公司所产的“德林牌”归芪扶正胶囊获卫生部保健食品证书。

  “十二五”期间,定西市将按照“绿色、道地、发展”的要求,加大中医药产业开发力度,着力打造“中国药都”。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甘肃省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侧记”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830/1446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定西市 陇西 中药材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