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26万农民面朝黄土致了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6-09  浏览次数:81225
内容摘要:26万农民面朝黄土致了富

    时下,走进靖边县农村,一缕缕白色地膜向远处延伸,一层层宽排梯田环绕山峁,一片片林果园枝繁叶茂……披上绿装的靖边大地,到处可见农民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在火热的农业生产一线,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靖边现代农业的大推广、大实践和现代农民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变化。 

    百倍信心助农增收 

    靖边县连续4年粮食丰收,全县26万农民信心倍增;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实施,激发了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和成熟的现代农业新技术,化解了农民心头的焦虑;接连创出的12项全国单产最高纪录,使农民看到了发展农业的新希望。 

    2010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99元,今年的目标是9200元。面对扩大耕种面积潜力有限、春耕依然面临干旱、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如何才能继续实现粮食持续丰收?该县先后编制出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施方案》《靖边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和《靖边县扶持蔬菜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增加“三农”投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及早安排部署春耕夏播生产工作。 

    一直依靠石油产业收入为主的杨米涧乡,进入罗堡村塘马瑶村小组,集中连片土地上白花花的地膜直入眼帘。

    据村支书米世强介绍,过去全村没有主导产业,广种薄收,今年乡上大面积推广地膜种植,村里率先在全乡实施了集中连片的500亩旱作双垄沟侧覆玉米。依托近在脚下的水库,该乡启动建设了涧地开发和550亩种薯繁育基地。村民曹克林说:“种薯繁育基地实行统一耕种,群众雇机械,乡政府出费用并免费提供种子,我们不用担心费用,更不用担心收成,到头来农民坐在家里等着按亩数分红就行了!” 

    结构调整成效凸显 

    靖边是传统农业大县,有风沙滩区、涧地区、山区,需要因地制宜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群众调整中换脑子、扩路子、找点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镇靖乡按照城郊经济发展区,芦河经济发展带和靖志路经济发展带的布局,打造水果之乡。该乡榆沟村通过土地集中、连片发展、试验示范,率先实施了1000亩葡萄标准化种植,实现了种玉米向种水果的转变,力争实现“书香门第、水果飘香”。地处南部山区的周河镇是一个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的农业乡镇。近年来,以小杂粮和林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在该镇得到推广,特别是核桃种植为主的林果业,为南部山区脱贫致富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该镇巡检司村支书高茂军介绍说,经过3年的经营管理和试验示范,已掌握了核桃栽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今年果树将大面积挂果。村民李生章告诉笔者,他家有7口人,去年他经营了28亩核桃树,仅核桃收入人均达2万元。

    未来五年,靖边县将不断加快“薯、畜、菜”主导产业建设,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分而散、大而弱”的传统农业向“少而精、优而强”的现代农业转变。 

    农民群众干劲十足 

    靖边县南部乡镇属白于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两年前,该县出台了《关于加快南部山区发展的决定》,南部各乡镇抓住机遇,依靠种养业快速致富。新城乡长命山村2008年起实施3年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全部贯通。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玉米亩产去年高达1800斤,较往年增加1000斤。今年,马铃薯亩产预计6000斤,人均收入有望突破2万元。在新城乡黑龙沟村山峁上,几台大型机械正在平整土地,村支书刘生金亲自指挥,继去年造地1000亩后,今年再造500亩。该乡通过乡、村、组、群众四结合的方式,3年来累计造地近6000亩,在山地实现了机械化耕作。 

    走进新桥农场,职工们正在忙碌着建钢架大拱棚,几台拖拉机正在进行深松整地作业。农场负责人说,这是今年开始创新的建设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全程机械化操作,统一种植比单独耕种要划算的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样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一定会大有作为。 

    在今年的春耕夏播生产中,往年农村人畜的吆喝声已被今年轰鸣的机械马达声所取代,祖祖辈辈沿袭的一手扶犁杖,一手牵牛的农耕景象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现代农业遍地开花 

    依托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乔沟湾乡今年加快小城镇建设,做大做活商贸物流、餐饮及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地膜玉米种植。位于白于山区的杨米涧乡,习惯大田种植的农民一下子转过了弯,认识到了地膜的作用,在平滩地种植了成千上万亩的地膜玉米和马铃薯。 

    中山涧镇水路畔村种了1000亩双沟薄膜玉米和1000亩薄膜马铃薯,并依靠脚下的水路畔水库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在地膜地里实行间作套种,提高了种植业复种指数,构筑了现代农业和畜牧业融合互动、立体发展的模式。 

    据该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地膜覆盖保墒、保温、保肥效果突出,增产在30%以上,县上已把发展地膜种植作为粮食增产增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推进。今年,全县计划种植地膜玉米22万多亩,地膜马铃薯10万亩。 

    依靠现代设施农业逐步把一个村庄打造成一个“小社会”的东坑镇黄家峁村,今年又有大动作,逐步在品种上实现新突破,通过镇村两级引导和过去成功经验,全部转变成了农民的自愿行动。在原有规模不减的同时,新发展500亩拱棚,种植辣椒、胡萝卜,并试验示范种植60亩葡萄、5亩油桃及李子,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村支书闫志奇说:“村上在发展设施蔬菜的同时,逐步向设施水果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2.5万元。”

    靖边县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的关键时期,几年来,县上大力发展蔬菜、马铃薯、羊子三大主导产业,建示范、创高产、树样板、探路子,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走上了因地制宜、节水高效、精耕细作的现代农业之路。尝到现代设施农业甜头的村民,发展地膜种植、日光温室、拱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设施农业已经成为靖边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26万农民面朝黄土致了富”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609/713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