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就业务工 » 正文

山东临沭县发展柳编产业助农民就近就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5-04  浏览次数:81429
内容摘要:当地政府依托丰富的杞柳资源,大力发展柳编业,把就业扶持政策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特殊产业促进就业。临沭县积极落实各项社保补贴、税费减免、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援助优惠政策,使大批返乡农民工、农村留守劳动力走上“企业+农户”的就近就

山东省临沭县素有 “杞柳之乡”之美誉,目前杞柳种植面积达12万亩,是全国最大的杞柳种植基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成就了临沭 “中国柳编之都”的美名。由于柳编既可以集中编织,流水线作业,也可以“单打独斗”,分散编织,不耽误带孩子、做家务,因此深受农村留守妇女和返乡农民工的热捧。近年来,临沭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靠着这种优势资源做起了柳编加工,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一条特色致富路。

临沭县郑山镇北沟头村村民席永生从事柳编已有四五个年头。 “农闲时,我便到集市上买柳条,编篮补贴家用。一年就编4个月,专编长48厘米、宽32厘米、高14厘米的方篮。”席永生介绍说,她一天能编20个,成本 1.5元/个,卖给货商4.5元/个,纯收入3元/个,4个月稳赚7000元,编柳条的收入占她家庭收入的60%,不用外出打工就解决了平时家用。在临沭县,像席永生这样的柳编从业人员近10万人,专业户5.1万户。

当地政府依托丰富的杞柳资源,大力发展柳编业,把就业扶持政策与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通过特殊产业促进就业。临沭县积极落实各项社保补贴、税费减免、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援助优惠政策,使大批返乡农民工、农村留守劳动力走上“企业+农户”的就近就业之路,更有不少人靠柳编走上了创业之路。

邱丙胜,山东省临沂金柳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退役当年,邱丙胜凑了200元钱做起了小买卖。有些本钱后,他紧紧抓住政府大力扶持柳编产业的有利时机,盯上了杞柳编织工艺。不懂柳编手艺,邱丙胜就向懂柳编的人学习请教;没有客户,邱丙胜就背着水壶,带着煎饼,到省内其他市和江苏等地寻找客户。就这样,个人勤奋加上政府给予创业者的政策支持,邱丙胜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于2004年成立了临沂金柳工艺品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成为一家集纯柳、布柳、草柳、木柳、铁柳、柳木家具加工于一体的知名企业,拥有员工300余人,年产值1.5亿元,带动当地农村近万名劳动力就业。

“柳编活儿易学易会,但要真正做出精品、新品,也需要技术。”临沭县荣华工艺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提高柳编质量、扩大种类,他们经常组织人员参加县人社局组织开展的技能培训。临沭县人社局把提高、创新柳编品牌,作为打开市场、带动就业、促进充分就业的 “金钥匙”,每年依托县职业中专、农广校等培训学校开展柳编技能培训,培养柳编技术能手。他们走出了一条“学校+企业+农民”的培训模式,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公司经营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农户为企业编出新种类、设计新式样。去年以来,该县为近千人提供柳编技能培训,让返乡农民工完成角色转变,适应新的岗位,成为技能型工人。同时,临沭县大力组织开展柳编技能比赛,为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达到 “以竞赛带培训,以培训促就业”的目的。2008年,中央电视台在该县成功举办 “柳编艺术超人赛”,一批现代工艺美术技师脱颖而出,引起国内外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为鼓励更多农民通过柳编实现就业和创业,临沭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 《关于加快柳编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公布进一步扶持柳编产业13项措施的通知》等文件,从种植补贴、经营场地、注册资本、税费收取、信贷扶持、市场建设等多方面放活、放宽、放优。临沭县还加大投入,加快创业基地建设,建立了以郑山镇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等7处创业实体,着力推进柳编特色工艺品园建设,全力打造全国“柳编航母”、 “中国柳编核心区”。目前,柳编特色工艺品园一期占地300亩,投资3亿元,金柳、晴朗、北大荒、陆祥、宝柳等12家柳编龙头企业已入驻。该园也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有力促进了柳编业集团化发展,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如今,临沭县柳编加工销售企业达147家,带动全县 10万多人就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就业之路。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山东临沭县发展柳编产业助农民就近就业”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0504/308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