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冲泡 » 正文

黑茶是泡着喝还是煮着喝?主要取决于这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2 15:07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486
内容摘要:黑茶泡饮或煮饮都可以,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饮茶方式而已。但是,有一个误区,就是多数茶友都认为黑茶只能煮饮,因为边疆的牧民都是煮饮,无论是奶茶或是酥油茶。黑茶是泡饮好,还是煮饮好,应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

黑茶泡饮或煮饮都可以,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饮茶方式而已。

但是,有一个误区,就是多数茶友都认为黑茶只能煮饮,因为边疆的牧民都是煮饮,无论是奶茶或是酥油茶。

黑茶是泡饮好,还是煮饮好,应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所,不同的年份和原料等级,区分开来,没有绝对一说。

以前的黑茶,主要是销往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因此被称之为“边销茶”或“边茶”。

边疆牧民天天吃牛羊肉,奶制品等高脂肪的食物,而这些食物饱胀难消化,缺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因此,对黑茶形成了刚性需求。

所以,黑茶一直是西北各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因此,也被称之为“生命之茶”。

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现代都市人,营养富余;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不合理;再加上体力劳动减少,体育锻炼又跟不上,就容易患富贵病,处于亚健康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而边疆牧民的健康状况如前。

这时候,人们对刮油厉害的黑茶,才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也开始尝试着接受它,喜欢它。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一般以紧压茶的方式出现,很少有散茶。

那么,黑茶在饮用时是泡饮好,还是煮饮好呢?

下面,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为大家详细地分析一下。

一、茶叶中内质的析出和水温以及浸泡的时间有关

茶叶中富含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这些成分决定着茶汤的香气,口感和滋味。

水温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快,茶叶中内含物质的释放,就越快,越多。

茶叶在水中浸泡的时间越长,内含物质的析出就越多,浓度就越高,茶汤的滋味就越重。

二、泡饮

一般嫩度高,存放时间短的黑茶适合泡饮;茶叶中溶于水的物质,大多是低沸点的物质。

1,原料等级较高的黑茶,如春茶,相对较细嫩,其内含物质积累的比较多,呈鲜爽味的氨基酸,苦涩味的茶多酚,咖啡碱的含量都比较高,采用泡饮方式,更能品饮出鲜爽度和层次感。

泡饮对茶汤的浓度,也较容易地把控,避免茶汤过浓而苦涩。

2,存放时间较短的新茶(3年以内),茶叶新鲜,香味还停留在表面,若直接用来冲泡,则可以更好地体会其,色,香,味的层次变化。

新茶若是用来煮饮,则会放大茶的缺点,涩感较重,刚接触黑茶的朋友可能不太接受。

三、煮饮

一般,存放时间长或内含物质丰富的粗老茶,这些茶高沸点的物质多,最适宜煮饮。

1,通常存放3年以上的黑茶,煮饮最佳。

黑茶,经过长时间的存放,各类物质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其中,茶多酚进行非酶性地自动氧化,含量减少,茶汤苦涩感降低,且可溶性的糖在转化过程中含量增加,糖类中水溶性的果胶物质增多。

若用高温来煮饮,就可以把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全部煮出来,则茶汤的香味浓,口感醇厚柔滑。

2,原料粗老的茶叶,其内含物质相对较低,但糖类物质含量较高,茶叶含梗量多,用一般泡饮的方法,很难把茶味全部体现出来。

若是,采用煮饮的方法,就可以充分地把茶梗中的内质煮出来,则茶汤的滋味甜爽,还伴随着浓郁的陈香。

四、泡饮后再煮饮

一般,宜选取相对较粗老的茶,先用冲泡的方法,把它的内质一泡一泡地,均匀地释放出来。

泡饮几次后,感觉到茶汤的滋味,已变得寡淡稀薄,然后再把叶底煮饮,将这道茶的内质全部地展现出来。

特别是十年以上的老黑茶,可以泡上十几次后再煮,茶韵则会更加地浓厚。

老黑茶来之不易,且珍惜每一片上天的恩赐。

五、结语

泡饮黑茶,能明显感受到其香气,滋味,口感等的变化;因此,也能很容易地分辨出黑茶的品质差异,

煮饮黑茶,浓度较高,口感变化不大,滋味大致呈醇厚的特点。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黑茶是泡着喝还是煮着喝?主要取决于这些”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4014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