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功效 » 正文

各种茶叶的好处,根据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2 13:03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1097
内容摘要:各种茶叶的好处,根据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喝茶有利于调节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可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因此需要适量、适度、适合的饮茶,下面跟着昵茶网一起来看看茶之功效。1、 黑茶御寒降脂黑茶属于后发酵茶

各种茶叶的好处,根据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喝茶有利于调节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可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因此需要适量、适度、适合的饮茶,下面跟着昵茶网一起来看看茶之功效。

1、 黑茶御寒降脂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一些对人体有益的成分。

最主要的是维生素和矿物质,另外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物质等。黑茶具有很强的解油腻、消食等功能。还能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顺肠胃。

参考大量临床试验:经过渥堆过程微生物的参与所形成的茶,因其内含成分与红、绿茶有极大差异,所表现的功能也不同。

在降血脂、降血压、降糖、减肥等方面有效。

参考多项研究,黑茶的特殊保健功效与其含有较丰富的茶多糖有关。

2、绿茶降火防癌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

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而茶素等多酚类化合物被公认为是绿茶中对健康有益。

与其他茶类相比,绿茶的抗癌功效较好。参考多项文献研究,绿茶能降低乳腺、前列腺等多部位肿瘤发生的危险性。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绿茶微寒,有助降火,胃寒的人应该少喝,而容易上火、体壮身热的燥热体质者宜饮。

3、黄茶人人皆宜

黄茶属于轻发酵茶,按照鲜叶老嫩度通常分为黄芽茶、黄小芽和黄大茶。黄茶的主要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不仅叶底黄,茶汤黄,干茶也显黄亮,且香气清悦,味厚爽口。

黄茶是沤茶,参考多项文献研究,黄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有益处。

与绿茶清凉和红茶温热的性味相比较,黄茶类的性味特征居于两者之间,普通人几乎都适合。

4、红茶暖胃护心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在发酵工序中,茶多酚被氧化、聚合、缩合,形成红茶色泽和滋味的主要成分茶黄素、茶红索和茶褐素。

茶黄素是红茶中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

参考大量医药文献报告,饮用红茶有助调节人体动脉中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与其他茶类相比,一般红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较好。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红茶性温,有暖胃的作用,虚寒体质者和老年人宜饮性温的红茶。

5、白茶保肝护肝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

一些文献表明,白茶富含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天然物质,起保肝护肝的作用,大幅度降低乙醇对肝脏的损伤,使肝脏正常状态迅速得到恢复。

还具有解酒醒酒、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针对烟酒过度、油腻过多、肝火过旺引起的身体不适、消化功能障碍等症。

6、乌龙茶润燥减肥

乌龙茶又名青茶,属于半发酵茶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

乌龙茶具有溶解脂肪的减肥效果,因为茶中的主成分—单宁酸,与脂肪的代谢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参考实验结果,乌龙茶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是不可多得的减肥茶。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乌龙茶性平,能清除体内积热,特别适合秋天饮用,可缓解秋燥。

喝茶一分钟,可以解渴;喝茶一小时,可以身心愉悦;喝茶一个月可以修身养性;喝茶一年,可以健康;喝茶一生,可以长寿。

昵茶网小贴士:茶,宜常饮而不宜过量,浓淡要适中,另外茶叶非保健品,更不可替代药品。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各种茶叶的好处,根据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740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