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百科 » 茶叶大全 » 经验 » 正文

红茶等级二级好还是三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02 13:55  来源:昵茶网  浏览次数:815
内容摘要:红茶等级二级比三级好,红茶的等级由高到低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等,而等级是根据国家标准对茶叶的条索外形、色泽、整碎、净度、内质、香气、汤色、叶底等进行评比的,等级越高品质越好,因

红茶等级二级比三级好,红茶的等级由高到低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等,而等级是根据国家标准对茶叶的条索外形、色泽、整碎、净度、内质、香气、汤色、叶底等进行评比的,等级越高品质越好,因此红茶等级二级优于三级。

案例:祁门红茶的等级:

一般茶叶的等级划分是由高到低依次为:特级、1级、2级、3级....9级,有的还有10级。

祁门红茶等级的划分是礼茶、特茗、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

1、礼茶——外形:细嫩整齐,有很多的嫩毫和毫尖,色泽润;香气与滋味:香气高醇,有鲜甜清快的嫩香味,形成独有的"祁红"风格;水色:红艳明亮;叶底:绝大部分是嫩芽叶,色鲜艳,整齐美观。

2、特茗——外形:条索细整,嫩毫显露,长短整齐,色泽润;香气与滋味:香气高醇,有嫩鲜香甜味,有独特的"祁红"风格;水色:红艳明亮;叶底:嫩芽叶比礼茶较少,色鲜艳。

3、特级:颜色乌黑润泽,条索细紧,均匀,有金毫,无红梗,杂质等。

4、一级——外形:条索紧细,嫩度明显,长短均匀,色泽润;香气与滋味:香味高浓,具有"祁红"特有果糖香;水色:红艳明亮;叶底:嫩叶均整,色红艳。

5、二级——外形:条索细正,嫩度较一级少,色泽润;香气与滋味:香味醇厚,有"祁红"的果糖香;水色:红艳不及一级明亮;叶底:芽条均整,发醇适度。

6、三级——外形:条索紧实,较二级略粗,整度均匀,面张稍有松条;香气与滋味:香味醇正,鲜厚有收敛性,"祁红"特征依然显著;水色:红明;叶底:条整,发醇适度。

7、四级——外形:条索粗实,叶质稍轻,匀净度较差,色泽带灰;香气与滋味:香味醇正,有相应浓度,仍有"祁红"风味;水色:红明较淡;叶底:均整度较差,色红而欠匀,夹有花青。

8、五级——外形:条索较粗,稍有筋片,匀净度较差,色泽带灰;香气与滋味:香味醇甜偏淡,但无粗老味;水色:红淡;叶底:花青,稍含梗。

9、六级——外形:条索较松,夹有片朴,色泽花杂;香气与滋味:香味粗淡,浓度不足;水色:淡红,明亮不够;叶底:红杂,较梗。

10、七级——外形:条索松泡,身骨轻,带片朴梗,色泽桔杂;香气与滋味:香味低淡,有粗老味;水色:淡而不明;叶底:粗暗梗显。

常见的几种红茶特点:

1、福建正山小种

中国茶就是指我国的正山小种,它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红茶品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正山小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崇安县桐木地区;茶叶要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浓醇的松香味和桂圆汤味。

2、安徽的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是我国历史名茶,简称祁红,主产区在安徽省祁门县一带。“万里群芳最,唯有祁门香”。祁门红茶与斯里兰卡的乌伐、印度的大吉岭红茶,被誉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香,似花香、似果香、似蜜香。这种香,日本人称为玫瑰香,英国人称之为“祁门香”。祁红香名远播,是红茶中的极品,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茶饮,有美名"群芳最"、"红茶皇后"。

3、云南的滇红

滇红,属大叶种茶,主产于云南的临沧、保山等地。从它出现以来,就以出色的品质和“形美、色艳、香高、味浓”4个特色而闻名于世,是我国红茶的后起之秀。

滇红采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茶多酚含量比较高,所以茶汤滋味比较浓。而且,滇红制作工艺比小种红茶简单,茶叶的细胞壁破坏较少,茶质保留较多,使得其茶汤的滋味更浓烈,更加耐泡。

4、福建的闽红

闽红红茶工夫茶是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它们都是福建的特产。

三种工夫茶原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因此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盛兴百年而不衰。总体来说,闽红的特点是发酵工艺得当,条索紧细乌褐,茶叶香气丰富,滋味可口,但耐泡度稍差。

5、广东的英德

英德红茶产于广东省英德市,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茶叶。英德红茶的特点是色泽油润、细嫩匀整、滋味甜润,被誉为“东方金美人”,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红茶等级二级好还是三级”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baike/3466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百科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