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农业 » 正文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怎么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31  浏览次数:8310
内容摘要: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困扰水稻种植者的一大难题。该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通常由灰飞虱传播。多数病株不能正常抽穗,导致严重减产。接下来,学习如何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典型症状是病稻明显短于健稻,叶片短而硬,呈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困扰水稻种植者的一大难题。该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通常由灰飞虱传播。多数病株不能正常抽穗,导致严重减产。接下来,学习如何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

症状

典型症状是病稻明显短于健稻,叶片短而硬,呈深绿色,新提取的叶片扭曲收缩,发病初期叶背和茎背有蜡裂状白色突起,然后变为黑褐色短瘤状突起,水稻不抽穗或穗小,最终可导致严重减产;非典型症状包括生长缓慢,矮小,分蘖少,叶脉和茎上无蜡裂状突起。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症状不同。

1、苗期病害症状

病株心叶生长缓慢,叶短、宽、硬、墨绿色,叶枕间距缩短,叶背纹理呈不规则白色结节状突起,后变黑褐色。病株短而不头。与除草剂引起的枯黄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害引起的畸变。

2、分蘖期症状

本田早期受感染的水稻植株明显矮化(约为正常株高的1/2),几个上部叶的叶枕重叠,心叶折断下部叶的叶鞘,或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硬,叶尖稍扭曲变形,主茎和早分蘖仍能抽穗,但结实率低或穗小,与矮秆病相似。分蘖期病株叶片整齐,心叶扭曲变形,边缘白化。

3、拔节期症状

旗叶短、宽、硬,中上部叶基部可见纵折,茎的下部节间和节部可见蜡裂状白色或黑褐色突起的短脉,抽穗时穗颈缩短,结实率极低。

防治技术

目前还没有直接有效的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方法。但在水稻易感生长期,严格控制感染稻飞虱的数量,从病源出发,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政策,可显著降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

1、选育抗病品种,完善栽培体系

扩大抗病品种种植,逐步淘汰易感品种。建议同时播种,推迟播种期,避开成虫迁徙传播高峰期。1周后开始早稻插秧。小麦移栽后10d可有效降低发病率。此外,应避免散播地早播。苗圃应远离去年病害严重的麦田和冬闲地;统一施肥和用药,培育无病壮苗。合理施肥,平衡施肥,控氮增钾,增加微肥,提高水稻植株抗病性。控制施氮量,避免褐飞虱被青苗吸引;要重视锌肥的施用,并将其作为基肥,平衡施肥,促进水稻苗木的早期生长和快速发育,缩短病害的易感期,增强水稻植株的抗病性。

2、病虫害防治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是一种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虽然不能通过褐飞虱产卵传播,但可以通过小麦、禾本科杂草、水稻等寄主植物传播。水稻苗期是黑条矮缩病的敏感致病期,其次是转绿分蘖期。灰飞虱在苗期和苗期的种群数量和病毒携带率决定了灰飞虱能否传播。因此,通过病虫害防治,降低飞虱的种群数量和带毒率,在飞虱迁入水稻秧苗进行病毒传播和感染前,将其扑灭是防治飞虱的关键技术。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怎么防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3464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