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种植 » 正文

孔雀草(小万寿菊)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5-11  浏览次数:81156
内容摘要:孔雀草别称小万寿菊、红黄草等,为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由于花瓣颜色艳丽,观赏价值高,而且适应能力非常强,很好养活,所以很受人们的欢迎。那么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孔雀草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一、孔雀草种植介绍中国南方孔雀草的开花期为3至5月及8至12月。从播种到开花仅需70天,早春育苗在大棚内不加温即可,晚霜后定植庭院、花坛或盆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保护地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气候暖和的南方可以一年四季播种,在北方则流行春播。如果是在早春育苗,应注意确保一定的生长温度,尽量避免生长停滞。播种宜采用较疏松

孔雀草别称小万寿菊、红黄草等,为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由于花瓣颜色艳丽,观赏价值高,而且适应能力非常强,很好养活,所以很受人们的欢迎。那么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孔雀草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孔雀草种植介绍

中国南方孔雀草的开花期为3至5月及8至12月。从播种到开花仅需70天,早春育苗在大棚内不加温即可,晚霜后定植庭院、花坛或盆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保护地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气候暖和的南方可以一年四季播种,在北方则流行春播。如果是在早春育苗,应注意确保一定的生长温度,尽量避免生长停滞。播种宜采用较疏松的人工介质,床播、箱播育苗,有条件的可采用穴盘育苗。

二、孔雀草的种植方法

1、移植上盆:孔雀草用穴盘育苗的应在长至2~3对真叶时移植上盆,在浙江地区大部分都习惯用12厘米口径的营养钵,一次上盆到位,不再进行一次换盆。如果是用开敞式育苗盘撒播育苗的,则要稀播,并在2~3对真叶时,直接移苗上盆。

2、光照调节:孔雀草为阳性植物,生长、开花均要求阳光充足,光照充足还有利于防止植株徒长。但是在我省的7~9月,需要避免直射阳光,正午前后要遮荫降温。

3、温度控制:孔雀草上盆后温度可由22℃降至18℃,经过几周后可以降至15℃,开花前后可低至12~14℃,这样的温度对形成良好的株形是最理想的,但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难以达到此条件。所以,一般来讲只要在5℃以上就不会被冻害,10~30℃间均可良好生长。

4、水分管理:孔雀草水分管理的关键是采用排水良好的介质,保持介质的湿润虽然重要,但每次浇水前适当的干燥是必要的,当然不能使介质过干而导致植株枯萎。

5、施肥方法:孔雀草对于完全用人工介质栽培的,则施肥宜采用20-10-20和14-0-14肥料,以200~250ppm的浓度7~10天交替施用一次。在冬季气温较低时,要减少20-10-20肥的使用量。如果介质是以普通土壤的,则可以用复合肥在介质装盆前适量混合作基肥。如果肥力不足时,再追施水溶性肥。

6、病虫防治:孔雀草常见的病害有褐斑病、白粉病等,属真菌性病害,应选择好地栽培,并注意排灌,清除病株、病叶,烧毁残枝,及时喷锈粉宁等杀菌药。

三、种植孔雀草的注意事项

1、孔雀草不仅有单瓣、重瓣、不同花色、不同高度的品种,还有同属的万寿菊,它们之间天然杂交也易产生退化。应选用花色好的品种,单独播种、单独栽植,并与其它品种保持百米以上的距离。种子单独采收,单独存放。

2、介质的pH值过低。主要症状是老叶上有坏死的斑点、焦边,生长点坏死。pH值低于6.0,还会引起某些微量元素如镁、铁、钠和锌的缺乏。主要的解决方法是:保持介质的pH值在6.0-6.7之间(可以在100加仑的水中加入1磅的石灰加以调节);选择不太敏感的孔雀草品种。

3、早春低温育苗,如湿度过高,易发生疫病。开始表现为茎基部水渍状,继而坏死倒伏。因此要注意早春育苗尽可能提高温度,控制湿度,以防病害发生。

4、注意苗期营养,如果苗期缺肥,植株廋弱,则会形成小老苗—即植株因缺肥而引起的在苗期开花的现象,这样的苗往往因为不能形成良好的株型而无法销售,造成损失。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孔雀草(小万寿菊)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178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