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问答 » 问答 » 正文

双穗雀稗的综合防治方法有哪些,详细介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14  浏览次数:81066
内容摘要:一、农业防治1、机械旋耕除草旋耕时田间留有薄层水,先用50-55马力级中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埋草旋耕1遍,再用手扶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压草旋耕2遍,将双穗雀稗等无性繁殖杂草压(埋)入深层泥土内,控制杂草出苗。2、人工拔除双穗雀稗(1)在经旋(翻)耕及耖田、整田后,手工清除田埂及田边的双穗雀稗茎节,将其移出田外晒干销毁,减少繁殖茎节基数。(2)在水稻幼苗分蘖期,人工拔除萌发成苗的双穗雀稗茎节,并带出田外集中晒干销毁。(3)加强田面平整,减少田块高处双穗雀稗的萌发出苗造成危害。3、轮作换茬结合化学除草(1)多年种植

双穗雀稗的综合防治方法有哪些,详细介绍

一、农业防治

1、机械旋耕除草

旋耕时田间留有薄层水,先用50-55马力级中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埋草旋耕1遍,再用手扶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压草旋耕2遍,将双穗雀稗等无性繁殖杂草压(埋)入深层泥土内,控制杂草出苗。 

2、人工拔除双穗雀稗

(1)在经旋(翻)耕及耖田、整田后,手工清除田埂及田边的双穗雀稗茎节,将其移出田外晒干销毁,减少繁殖茎节基数。

(2)在水稻幼苗分蘖期,人工拔除萌发成苗的双穗雀稗茎节,并带出田外集中晒干销毁。

(3)加强田面平整,减少田块高处双穗雀稗的萌发出苗造成危害。 

3、轮作换茬结合化学除草

(1)多年种植水稻后,若双穗雀稗发生密度高且危害严重,可以换茬改种植棉花、大豆、蔬菜等阔叶作物,然后使用杀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可以有效防除双穗雀稗,且对阔叶作物安全。

(2)如在棉花苗期、或双穗雀稗匍匐生长1-3节时,每公顷用15%精吡氟禾草灵(精稳杀得)乳油750毫升,或用2096烯禾啶(拿捕净)乳油1350-1500毫升。

(3)如在大豆3张复叶时,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高效盖草能)乳油525毫升,加水450-600升,均匀喷雾。

二、化学防治

1、翻耕整地前使用化学除草剂

对田间双穗雀稗发生较多的田块,在第一次旋(翻)耕前7-10天,每667米2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农达)200-300毫升或10%草甘膦水剂1500-2000毫升,加水40-50升,定向茎叶喷雾防除双穗雀稗等。 

2、苗期使用化学除草帮

(1)10%氰氟草酯乳油防除直播稻田双穗雀稗在上海稻区,大麦收割后直播方式种植水稻太湖糯。

(2)播种后20天左右,稻苗4叶1心期,稗草4叶期,双穗雀稗植株高度3-31厘米,每667米2分别用10%氰氟草酯乳油每667米260毫升、90毫升、120毫升、150毫升,加水30-40升喷雾。

(3)试验结果显示,在施药后30天10%氰氟草酯乳油4个剂量处理对双穗雀稗的植株密度防效和植株鲜重防效均达到100%,而不施除草剂对照的双穗雀稗植株密度和植株鲜重分别达到541株/米2和486克/米2。

(4)每667米2使用氰氟草酯乳油60-150毫升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安全性良好。 

(5)从用药成本和防效稳定性考虑,10%氰氟草酯乳油的最佳施用剂量为每667米280毫升,最佳施用期为双穗雀稗株高30厘米以下,直播稻稻苗4-5叶期,一次用药即能控制稻田双穗雀稗的危害。 

(6)10%精噁·氰氟乳油(百除)防除直播田双穗雀稗 在浙江湖州稻区,在直播稻播种后35-40天,每667米2用10%(精噁·氰氟)乳油60毫升,加水40升喷雾,对双穗雀稗等的防效达到95%以上。

(7)6.9%精噁唑禾草灵Ew对水稻的安全性较差,需要由当地农技员在前1年通过试验确定安全后方可推广。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双穗雀稗的综合防治方法有哪些,详细介绍”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wenda/11744.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双穗雀稗
 
[ 农业问答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问答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