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宁夏农林科学院:科企携手 协同创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1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152
内容摘要:近日,7项农业科研成果在宁夏技术市场成功转化,搭上了转移转化直通车。这次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共计转化小麦、玉米、大

近日,7项农业科研成果在宁夏技术市场成功转化,搭上了转移转化“直通车”。这次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共计转化小麦、玉米、大豆新品种7个,总金额270万元,其中玉米新品种银玉6118本次转化70万元,玉米新品种中夏玉6号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共同合作选育,转化金额100万元。

转化推介会现场,一大亮点引起了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如何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为科研人员“松绑”,探索成果转化模式,通过赋权改革,将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科研人员,“我的成果我做主”有效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以前科技成果所有权都属于单位,现在我们采取‘先赋权后转化’的方式,赋权给科技创新团队和单位共有。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制定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将成果转化收益的80%给予科技成果完成人,由成果第一完成人根据参与人员贡献大小提出分配方案。从而有效激励科研人员,主动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真正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成果收益的一部分可以反哺研发,形成固定的研发—转化—产业—再研发路径,实现研发带动产业、产业反哺研发的良性循环,真正调动了大家的科研积极性。”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陈东升说。

培育和推广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是解决我国‘种业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科企合作是推动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在政策的驱动下,宁夏农科院作物所坚持边研究边示范,强化科企合作,不断促进成果转化应用于产业发展,目前共转让49个品种,实现成果转化总收益1100多万元。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目前如“宁字号”春麦、“宁粳”系列水稻及“宁玉”系列玉米品种,在宁夏及西北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宁春”系列的小麦每年种植面积达500到700万亩,占全国春小麦面积的1/3以上,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农民家。

宁夏钧凯种业公司总经理王志刚告诉记者:“2019年,我们公司转化了作物所培育的宁粳59和宁粳61,这几年的种植效果显著。此次,我们愿意出70万拿下抗倒伏、丰产性和抗病性都很强的玉米新品种银玉6118,依靠农科院坚强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公司完善的销售平台,实现科技成果快速应用到产业上。”

会上,转化签约企业一致同意,将以此为契机,创新协同联动,在平台建设、种质评价、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等领域加强合作,为科技支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据悉,近年来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科研人员聚焦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现代种业振兴行动,长期奋战一线,开展科技攻关。着力加强主要农作物优新品种选育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协同攻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自治区粮食产量连年丰产提供科技支撑。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多次通过新品种推介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增强科技成果的展示示范,推介选育出的高产优质、抗逆广适、专用高效、适宜机械化等突破性的新品种。加大科企合作力度,促进新品种新技术转化,使最新科研成果服务农业生产。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宁夏农林科学院:科企携手 协同创新”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20812/8324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