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中小型奶牛场需重视放线菌病的防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6-13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999
内容摘要:奶牛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放线菌病虽对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有严重影响,但由于该病

奶牛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放线菌病虽对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有严重影响,但由于该病多呈散发趋势,感染后的潜伏期较长,且为非烈性传染病,因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牛放线菌主要侵害奶牛骨骼,犹以头部上下颌骨多见,经6-18个月的潜伏期,可形成界限明显的硬大肿块,因此又称为大颌病。病程后期,肿块化脓破溃且有瘘管形成,经久不愈。而林氏放线菌主要感染奶牛舌、乳腺和肺等软组织器官。舌部被感染时主要表现为舌质肿胀、僵硬木讷,引起流涎、吞咽障碍及呼吸困难,又称为木舌症。乳房受感染时,乳汁中会出现脓性分泌物及炎性细胞等,泌乳质量及产量严重下降,且病情会延续数年,令奶牛失去饲养价值,只能被淘汰。

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经过对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共63家中小型奶牛场进行临床调研发现,有16家奶牛场受到放线菌病的困扰,占比达到25.4%,其中最严重的一家小型奶牛场因该病的发生,一年间共淘汰奶牛21头,淘汰率达到10.3%。

由于放线菌病的治疗所需时间长,且难以治愈,因此,对该病的控制重点是要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精细化程度不高的中小型奶牛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放线菌病的预防尚无商品化疫苗可用,经充分调研分析和临床实践,建议规模化奶牛场对该病的预防应重点采取两点措施。

首先是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牛。坚持尽早发现、尽早隔离处理的原则,及时将患病牛隔离或淘汰,防止其持续不断地排放病原菌,从而污染饲料、饮水、垫料及器械,增加其他健康牛的感染概率。

其次,降低内因性感染的机会。放线菌可长期在圈舍环境中生存,且有报道称该菌可存在于健康牛只的口腔和上呼吸道黏膜表面,为条件性致病菌。当口腔黏膜或皮肤受到损伤时,便可发生感染,进而引发疾病,因此,防止皮肤和黏膜的损伤是预防放线菌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日常饲喂过程中,应以青贮饲料为主,避免使用过长、过硬的饲草料,同时要做好牛场的管理工作,对皮肤和黏膜的损伤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中小型奶牛场需重视放线菌病的防控”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20613/8295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