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田园课堂里的“阳光教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9-02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251
内容摘要:作为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我们虽然受到一些限制,但也有自身的优势。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寻符合校

“作为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我们虽然受到一些限制,但也有自身的优势。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寻符合校情、有益师生成长的发展路子。”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蓝谷高新区东皋埠小学校长杨为岩说。

6个教学班、146名学生、14名教师,离即墨城区30公里。师资受限、生源受限,能用的资源更是受限。创新,谈何容易!可杨为岩认死理:教育需要阳光,就像花儿需要阳光一样。于是,就有了东皋埠小学以“阳光六年 润泽一生”为宗旨的“阳光教育”。

“接地气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努力读书,走出大山”,是很多农村孩子的美好梦想,所以学校对科学文化知识,尤其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的重视自不必说,东皋埠小学却另辟蹊径。

夏日的一天,东皋埠小学阳光生态园里,五年级的吴晰宁和同学们一起用废旧轮胎装饰田边后,又去菜地里除草。阳光生态园是东皋埠小学打造的农耕教育实践基地。2019年3月,学校筹建了占地4200平方米的阳光生态园,并为每个班级划分“责任田”作为实践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种植、管理等活动。

“通过校园劳动实践,我不仅学到了一些农业知识和生活常识,更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所以我们要厉行节约,不能浪费粮食。”六年级的王梓轩正在教师的指导下除草。

“接地气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我们是农村学校,能用的资源有限,但是我们有大量土地资源,应该利用好。”杨为岩说,学生通过农耕教育,既学习耕种常识和农耕文化,感受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又能体验“劳动创造美”的快乐,丰富课外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劳动意识、合作意识和环保意识。

让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杨为岩清楚地记得,3年前,他和一名学生交流,谈起关于“即墨马山石林”“田横祭海节”“田单火牛阵”等本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常识,学生竟然对这些闻所未闻。

杨为岩决定让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事物开始。2018年,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启动了“寻找老物件,感恩幸福生活”活动,全校师生踊跃参与,收集了不同年代的老物件400多件,大到石磨、小推车,小到灯盏、锥子。

于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农耕文化的“校园民俗馆”建成了。馆内设有生活用品、文化用品、劳动用品3个展区。每件老物件背后都有故事,学生在收集过程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校园民俗馆”建起来了,如何用好?东皋埠小学全天开放“民俗馆”,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需要,把课堂搬进“民俗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他们传承农耕文化的意识。

“通过‘民俗馆’,把农耕文化教育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不断拓宽育人渠道,构筑‘农耕文化走进课堂,学生走出课堂’的交互风景。”杨为岩说,为了丰富农耕教育,东皋埠小学结合学校课程开发,组织教师编写宜于学生阅读学习的《田间课堂——农耕文化》《眼中的田园——采风摄影教材》乡土教材。在学校课程课上,教师结合乡土教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让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田园课堂里的“阳光教育””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10902/8145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