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绿色发展迎来金色丰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06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183
内容摘要:河南省信阳市息县李楼村,鸿润家庭农场郑麦113千亩示范田里麦浪翻滚。一排排的油菜花点缀其间,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可别小看这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李楼村,鸿润家庭农场“郑麦113”千亩示范田里麦浪翻滚。一排排的油菜花点缀其间,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可别小看这些黄花植物,它们对蚜虫防治可有效了。”河南省“四优四化”优质小麦专项首席专家李向东解释,示范田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同时通过施用有机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小麦品质。

当前,我国已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四年负增长。与2015年相比,农业用水量减少168.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由63%降低至61.2%。早已告别了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老路,改变了大水大肥大药的粗放使用方式。广袤田野涌动的阵阵绿意让今年丰收的滋味更加浓郁甘醇。

科学“减肥”产量反增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的黄中村,种植大户们积极抢抓阴雨间隙收割小麦。“今年收成这么好,可不能让麦子撂在地里啊!”今年,他们大面积推广了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工艺,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夏粮的品质。

传统的小麦种植需要一次底肥和多次追肥,常年的化肥不科学使用不仅使农资成本节节攀升,而且还会导致土壤板结,肥力损失严重。去年开始,在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种植大户顾骏开始小面积尝试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成本明显减少,产量不降反增。尝到甜头后,在今年小麦的种植过程中,顾骏将新技术使用范围扩大到了1000亩,经过实地测产,小麦产量在去年的基础上每亩又增产了30斤左右。

“使用有机肥加配方肥,针对不同地块的土壤养分含量,再根据小麦种植品种、需肥特点,量身定做施肥方案,这样可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也能改善土壤质量,培肥地力,增加产量。”六合区横梁街道农服中心主任吕小青告诉记者。

位于“江淮粮仓”的安徽省农垦集团东风湖农场近日迎来夏收。专家组在该农场完成对小麦超高产栽培种植模式3次实收测产,其中种粮大户万玉道的示范田比常规田一亩增产77.6公斤。这块示范田里藏着哪些高产秘诀?东风湖农场农技中心主任高俊兵以精细整地举例说,通过掌握土壤墒情,适时利用机械整地,提高小麦的出苗率。同时,要注重精准施肥,最大限度满足小麦各生育期对肥料的需要,比如,通过氮肥后移,达到穗大、粒饱的目标。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是减量的关键。今年3月以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联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先后印发了春季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和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

持续减药 绿色增效

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是小麦生育期内常见的两种病害,一个危害小麦的叶片,一个危害小麦的穗部,都会导致小麦不能正常生长,造成减产。因此,科学防控小麦病虫害是稳粮增效的重要措施。

麦收时节,记者来到了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西湖农场。农场里麦甜亮黄,籽粒饱满。“我今年使用了新的药剂,用量少,但是防控效果好!”寿西湖农场六分厂的职工胡风美告诉记者,新药剂不但有效防治赤霉病,小麦品质也提高了。

安徽省植保总站四级调研员郑兆阳介绍,安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全面贯彻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坚持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并举,始终把小麦赤霉病防控贯穿小麦生产全过程,努力促进小麦生产稳定和质量安全。

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已从2012年的15.2%提升至2020年的41.5%,重点区域果菜茶绿色防控基本实现全覆盖。

杂草也是危害小麦产量的重要有害生物,其生长贯穿小麦整个生育期。杂草发生加重,会给粮食增产、农产品质量提升、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威胁和挑战,也是农药减量的重点和难点。记者了解到,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历经20多年,研究出一种操作性强、标本兼治、可复制可推广的降草减药绿色控草技术,帮助农田真正跟杂草说“再见”。

“绿色”已经越来越成为防治杂草的主基调。

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主任强胜告诉记者,该技术可以让杂草种子显著减少,对控制杂草发生的贡献率达40%-50%,并且减少除草剂使用次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使得作物产量每年提高10%左右。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长江中下游省市推广应用超1000万亩。

春浇一水 亩产千斤

春耕时节走进山东省平度市5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平整的机耕路、标准化水渠和林网纵横交错。田庄镇西寨村种粮大户侯松山正在给小麦浇返青水,麦苗迎风挺立,青翠欲滴。

“过去种粮,最头疼的就是浇地。”侯松山说,小麦从播种到丰收得浇三四遍,一人一天只能浇四五亩地,3000亩地光人工费就要6万多元。

2018年,当地政府推广水肥一体化项目,侯松山流转的地块,有1000亩列入了项目范围。每亩政府补贴500元,自筹200元左右,建起了标准化输水管道、出水栓和机井等农田灌溉设施。

“一个机井能管二三百亩地,闸门一合上就能浇地,夜里也不耽误。”侯松山说,卷盘式喷灌机浇地均匀,水肥一体化系统能实现精准滴灌,二者结合使用,每亩地比大水漫灌节省两成水,算上人工,亩均节本100多元,增产近200斤。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节水农业技术见效快、效益高,如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使玉米亩增产约200公斤,冬小麦亩增产100公斤,马铃薯亩增产1500公斤。蔬菜水果采用节水技术每亩可增产300-500公斤,亩节本增效达到600-1000元,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看着黄河水通过东雷抽黄灌溉系统流进自家的10亩小麦田,陕西省合阳县孟庄村村民李雨生露出笑容,保障麦田灌溉是他最在意的事儿。“东雷抽黄抽引黄河水,粮食产量明显提高,经济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用黄河水浇地后,由过去的小麦单料种植,一年一熟,变成小麦、玉米双料种植,一年两熟,小麦亩产由过去的300斤左右提高到1000斤左右。”李雨生说。

东雷抽黄工程管理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杨春学说:“东雷抽黄工程虽然水源比较丰沛,但是我们始终把节水优先落实于行动中,以价格杠杆保护粮食生产,促进节约用水。”现在,灌区的田间地头都有水价明示牌,公开透明,农民可以根据用水量自己就能算出水费。李雨生说:“与过去相比,现在每亩地节约用水10立方米左右,节省费用4-6元,用水负担减轻了许多。”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绿色发展迎来金色丰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10706/8109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