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畜牧养殖 » 正文

奶牛的分群方法及注意事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13  浏览次数:82124
内容摘要:养殖牛奶的农户们都知道,奶牛在生长过程中,要进行分群管理,这是奶牛养殖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其实也就是将成年母牛按泌乳阶段分别集中管理,后备母牛根据月龄分别集中管理。养殖户们只有掌握奶牛的分群方法,才

养殖牛奶的农户们都知道,奶牛在生长过程中,要进行分群管理,这是奶牛养殖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其实也就是将成年母牛按泌乳阶段分别集中管理,后备母牛根据月龄分别集中管理。养殖户们只有掌握奶牛的分群方法,才能做好饲养管理,以达到奶牛增产的目的。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奶牛的分群方法及饲养管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分群方法

1、成年母牛按泌乳阶段分群(一般可分为五群)

①干乳期(60天),自停奶日期至分娩日期之前。此期对奶牛产后及乳房健康至关重要。

②围产后期(15天),自分娩日期至产后第15天(产后半个月内)。此期对奶牛的健康及以后的产奶量是关键饲养期。

③泌乳盛期(110天),自分娩后第16天至第120天(产后四个月内)。此期产奶量占全泌乳期产奶量的45%~50%。

④泌乳中期(90天),自分娩后第121天至第210天(产后第5~7个月)。此期产奶量占全泌乳期产奶量的30%左右。

⑤泌乳后期(90天),自分娩后第211天至停奶前一天(产后第8~10个月)。此期产奶量占全泌乳期产奶量的20%~25%。

2、后备母牛按生理发育阶段分群(一般可分为六群)

①哺乳期犊牛(0~3月龄)。此阶段是后备母牛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时期。

②断奶期犊牛(3~6月龄)。此阶段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③小育成牛(6~12月龄)。此阶段是母牛性成熟时期,母牛的初情期发生在10~12月龄。

④大育成牛(12~18月龄)。此阶段是母牛体成熟时期,16~18月龄是母牛的初配期。

⑤妊娠前期青年母牛(18~24月龄)。此阶段是母牛初妊期,也是乳腺发育的重要时期。

⑥妊娠后期青年母牛(24~27月龄)。此阶段是母牛初产和泌乳的准备时期,是由后备母牛向成年母牛的过渡时期。

二、饲养管理

1、干乳期的饲养管理

低精料高粗料。减少精饲料喂量,增加粗饲料喂量,停喂多汁饲料,日粮干物质占体重的1.7%左右,精粗干物质的比例为30:70,混合精料喂量占体重的0.7%左右,钙与磷的比例为1.6:1。安全停奶。在停奶前应进行乳房炎检查,对乳房炎病牛应治愈后再停奶。停奶的方法应采用快速干奶法,在最后一次挤奶后将干奶药注入乳头。停奶后,应定期检查乳房,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泌乳盛期的饲养管理

①饲料配比要合理。确保干物质进食量,增加精粗干物质比,并增加日粮能量浓度。日粮干物质占体重的3%-4%,精粗干物质的比例为60:40,草贮干物质比50:50,钙磷比为1.5:1,混合精料喂量占体重的2%-3%,同时增加适口性好的多汁饲料和糟粕料的喂量。奶料比例为2.5:1。

②平衡饲料营养。注意混合精料中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要保持平衡。能量饲料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喂量过多,会导致瘤胃pH值下降,引发瘤胃酸中毒并导致乳脂率下降。蛋白质饲料过量容易引起酮病的发生,若同时能量饲料不足还会导致蛋白合成量降低。

③保持合理的营养水平。日粮干物质占体重的2%-2.5%,精粗干物质的比例为40:60至50:50,草贮干物质的比例为50:50,钙磷为1.6:1,混合精料喂量占体重为1%-1.5%。随着产奶量的下降,应逐渐减少精料喂量,并增加粗饲料的喂量。奶料比2.5∶1至2∶1。另外要注意保胎和防止流产。

以上就是奶牛的分群方法及饲养管理,不同年龄的后备母牛及不同泌乳阶段的成年母牛在日粮、营养需要和饲养管理方法上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论是后备母牛还是成年母牛都必须分群饲养管理,希望以上内容对养殖奶牛的农户们能够有所帮助。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奶牛的分群方法及注意事项”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200413/7088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