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林业种植 » 正文

莴笋茎部开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9-06  浏览次数:81736
内容摘要:莴笋在我国是特别常见的一种蔬菜,种植莴笋的农户们都知道,莴笋常常会有茎部开裂的现象,这是莴笋一种生理性的病害,一般是由于种植户管理不当引起的。莴笋茎部开裂对莴笋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还会降低莴笋的

莴笋在我国是特别常见的一种蔬菜,种植莴笋的农户们都知道,莴笋常常会有茎部开裂的现象,这是莴笋一种生理性的病害,一般是由于种植户管理不当引起的。莴笋茎部开裂对莴笋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还会降低莴笋的商品性,减少农户的收益。那么莴笋茎部开裂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该如何预防?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莴笋茎部开裂的原因

1、品种因素

不同品种对裂茎的抗性不同,一般紫叶莴笋比绿叶莴笋易出现裂茎现象。

2、肥水供应不均

在栽培过程中,如果肥水供应不均,忽旱忽涝,特别是在莴笋肉质茎膨大初期遭遇较长时间的干旱,肉质茎的表皮木质化变硬。之后,如果再大量浇水施肥,肉质茎会迅速膨大,而表皮生长缓慢不能相应膨大,导致发生裂茎现象。

3、温度变化过大

莴笋喜冷凉气候,肉质茎形成期生长适温为:白天18℃-22℃、夜间12℃-15℃。如果肉质茎膨大初期长时间处于较低的温度条件下,肉质茎的生长受到抵制。之后,如果气温突然回升,达到莴笋肉质茎正常生长所要求的适温时,肉质茎会迅速生长而膨大,但表皮生长较慢,导致裂茎现象的发生。

4、土壤严重缺硼

硼元素缺乏的情况下,莴笋体内维生素C含量减少,植株抗逆性下降,肉质茎易出现裂茎现象。

5、采收过晚

莴笋收获期过晚,也容易出现裂茎。

二、莴笋茎部开裂的预防措施

1、选择适宜品种

根据当地条件和气候状况,选择适宜的品种。对排灌条件差的地块,在气温变化大的季节里,应尽量选择含水量较低、抗裂茎能力较强的绿叶莴笋。

2、加强肥水管理

在肉质茎膨大期,要求有充足的水肥供应才能满足肉质茎膨大所要求的营养物质。这一时期对水肥管理要求非常严格,一般地面稍干就要浇水,浇水要均匀,水量要适中,做到“小水勤浇、薄肥勤施、以水带肥”,严防大水漫灌,更不要等到严重干旱后再大水大肥“猛补”,以免发生裂茎。随水施肥时,先将肥料溶化后,再随水施入田间。莴笋在生长过程中,最少要随水施肥2-3次,冲施尿素时,一般每亩用5-8公斤;冲施沼液肥时,一般每亩用300-500公斤。同时注意适时浅松土破板结。

3、控制好温度

对于棚室种植的莴笋,可通过调节通风措施来调控棚内温度,在莴笋肉质茎形成期,一般上午温度升到24℃左右时要及时通风降温。下午,当棚内温度降到18℃左右时,要及时盖膜。尽量把棚内温度控制在白天18℃-22℃、夜间12℃-15℃的范围内。

4、增施硼肥

对缺硼的土壤每亩底施持力硼200-250克,莴笋团棵期可结合叶面追肥,每亩用50克速乐硼或20克多聚硼对水30-45公斤,喷施1-2次,每次间隔5-7天。

5、适时收获

当莴笋主茎顶端与最高叶片的叶尖相平时为收获适期,此时肉质茎已充分膨大,品质脆嫩,不易出现茎裂。

以上就是莴笋茎部开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莴笋在进入茎部肥大期后,一般需要充足的氮肥和水分,才能促进嫩茎迅速肥大。但是在莴笋茎部肥大后期,特别是接近采收期,由于浇水过多,或连降大雨,茎的基部往往会出现纵向裂口,由于裂口而引起软腐病和菌核病的发生,变黑变褐,所以农户们一定要引起重视,避免莴笋茎部开裂的现象发生。

关于莴笋茎部开裂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农村网其他农业内容。

推荐阅读:莴笋菌核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莴笋茎部开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906/74546.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