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渔业养殖 » 正文

海参放苗想提高成活率,这五个方法和技巧要掌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10  浏览次数:81123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水产品进入都寻常百姓家,在水产养殖中,海参我们常听过,但少吃到,且养殖的人也不错。海参对环境要求很高,水质不佳易造成产量低,或者死亡等问题,那么如何避免这些问题?除了水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水产品进入都寻常百姓家,在水产养殖中,海参我们常听过,但少吃到,且养殖的人也不错。海参对环境要求很高,水质不佳易造成产量低,或者死亡等问题,那么如何避免这些问题?除了水环境外,海参苗投放方法也很关键!

一、海参放苗的方法

海参放苗通常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投放法,就是将参苗直接投放到海参蓄养池塘的石堆或是石垅等附着物上,这种方法适合体长在三厘米以上的大个体参苗。

第二种就是网袋投放法,是将参苗放入二十目的网袋之中,网袋也是需要系上小石块的,这是为了防止网袋漂浮或移动,网袋口要微扎半开,这样海参就可以自己从网袋中爬出来了,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体长在一到二厘米的小参苗。

二、海参放苗前事项

放苗前要注意蓄养池的水质情况,可对水质进行取样分析。试验表明参苗放养的初期阶段死亡率是比较高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放养条件与参苗原来的培育条件相差较大,参苗对新的环境不适应所导致的,因此蓄养池的放养条件应该尽可能的同参苗原来的培育条件保持一致,尤其要注意的是保证水温和盐度相同或相近。

方法:为了使我们买回来的参苗尽快适应蓄养池的池水温度和盐度,我们可以将装有参苗的塑料袋漂浮放在蓄养池的水面上,等到塑料袋内外温度达到一致我们再把塑料袋打开,然后向塑料袋内缓慢的加入蓄养池的池水,直到袋内的水溢出来为止,让参苗慢慢地散落到蓄养池中。

参苗在经过采捕、运输,体质和活力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为参苗提供这样一个适应过程,有利于参苗尽快回复体质和活力,这样做会大大提高参苗的成活率。

三、海参放苗地点

放苗的地点也要适宜,我们要在池水较深、环境稳定、水交换条件姣好、饵料充足和有较多附着物的地方,多放一些参苗。我们一定不要将参苗放到松软的淤泥底上面,这样参苗很容易埋在淤泥里导致死亡。另外,不要在迎风处放苗,尽量选在背风的地方,以减少风浪对参苗的冲击。

四、放苗后管理事项

放苗后要坚持早晚巡池,检查参苗的摄食、生长、活动以及成活的情况。监测水质变化情况,重点要对水温、盐度和溶解氧这些容易波动的指标进行监测,其他指标也需要定期监测,需要检测的指标还有非离子氨、有害的重金属离子和化学污染物等等。如果养殖场条件不允许,那可以委托相关的单位进行检测,但是常规水质的检测仪器养殖场还是应该准备的,这里需要有:水温表、盐度计和溶氧仪。

五、其它注意事项

蓄养池是需要经常换水的,换水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蓄养池的水质,换水量的多少是应该根据水质情况来却定的,在保证水质良好的前提下,是可以减少换水的次数的,因为每次换水多少都会给参苗造成一些影响。

若是自然纳潮,最好把蓄养池的进水口和排水口设置在相应的两端或是对角线上,这样有利于提高水的交换率。换水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蓄养池内水质不佳或是水温较高时可以增加换水次数,反之,就应该减少换水次数。

大雨过后,地面的农药或是有害物质可能会带入海中,海水盐度也会有所下降,为了保证我们的进水质量,我们要暂停换水。若是水源中有害重金属离子含量比较高的时候,我们也要适量的减少换水次数,或者经过螯合处理之后在流入蓄养池内。

关于海参苗投放事项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欢迎阅读农村网其他农业内容。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海参放苗想提高成活率,这五个方法和技巧要掌握!”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90310/7709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