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稻谷托市价变托底价 让种粮紧跟市场需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2-28  来源:央广网  浏览次数:82002
内容摘要: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随着春季的到来,眼看各地的春耕也要陆续开始了。日前国家发布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今年生产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随着春季的到来,眼看各地的春耕也要陆续开始了。日前国家发布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今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每斤降低0.1—0.2元,这是三年来下调幅度最大的一次。为什么调价,粮农会不会亏本?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孙立武认为,保护价下跌是促进粮食种植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

孙立武:2月9日国家发布了2018年稻谷最低收购价,虽然价格下调,但仍有政策托底,农民朋友们依然可以放心种粮!

2018年我国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三个品种的最低收购价分别下调至每斤1.20、1.26、1.30元。从政策发布的内容来看,除了价格大幅下调,首次增加了要给予适当种粮补贴的描述。为什么要调价,调完以后又会对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我国已经实施十五年了,政策实施前期确实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我国稻谷的年产量也一直保持在2亿吨左右,保障了口粮安全。但是连年的托市造成了国粮入库、进口冲击、市场扭曲、库存高企的局面。作为重要环节的大米加工行业也履步维艰,强劲的稻市和疲弱的米市倒挂,市场呼吁变革。未来稻米市场的发展会更多的交由市场来定价,政策起到托底作用,防范风险就可以了。

但政策价格下调,种粮农民的收益如何保证呢?

从前几年来看,我们种水稻的农民多数选择的是高产普通稻,因为有最低收购价托市,品质上没有更多要求,依然可以保证不错的收入。但现在政策价格调低了,仅仅依靠粮库收储是卖不上好价钱、保证不了高收益的。那么粮农的稻谷要想提高收入,就需要紧扣市场了。市场需求什么样的品种、品质,我们就来种什么样的粮,这样才能保证卖得出、卖高价。

随着近几年来国内经济水平的发展,百姓吃米也远不止“吃得饱”,还有更高的需求,要“吃的好”。优质、特色稻米越来越受市场欢迎,粮农也可以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按照订单种植来更好的保障种粮收益。

我国是有着13亿人的人口大国,全部依靠进口显然不现实。因此保障口粮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始终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在向市场化定价靠拢的过程中,依然会有政策的托底,确保不发生大面积“卖粮难”,让农民可以放心种粮!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稻谷托市价变托底价 让种粮紧跟市场需求”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80228/56350.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