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正文

推进草地农业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双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16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数:81221
内容摘要:  藏粮于地,藏粮于草,是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转变粮食消费
   藏粮于地,藏粮于草,是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途径。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转变——粮食消费下降,动物性食品消费增长。这推动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饲草料的需求缺口,形成了新的粮食安全威胁。

  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因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土壤、水源和农产品所造成的污染及土壤养分失衡与退化问题已严重威胁着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生产力和稳定性,传统的耕作农业面临巨大挑战。

  提高作物-饲草-家畜系统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出路。然而,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复杂多样、各区域生产条件差异较大,作物、饲草种植和养殖结构千差万别。因此,建立适应各区域特点的草地农业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是现代草地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农区,应建立以规模化、效益型为主导的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调整粮-经二元种植结构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变农区秸秆畜牧业方式为优质、多元饲草饲料结构的高效畜牧业。二是提高草食动物比例,减少与人争粮的家畜比例,提高优质牧草的转化效率,配套优良家畜品种,通过优化种植、加工和养殖方式,提高畜牧业效益。三是依托新型农村合作组织,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土地生产单元规模,建立“基地+农户”的规模化苜蓿、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饲料生产基地,实现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农区草牧业的系统效益。四是引草入田,采取土地轮作、间作、套种、复种等方式,实行循环轮作农业,保持土壤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系统的综合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在农牧交错区,建立种养结合的草地农业发展模式。

  农牧交错区自然资源禀赋特殊,种植业与畜牧业同区域并行,互为补充。该区域特殊的气候条件决定了籽实农业效益远低于营养体农业效益,燕麦、全株青贮玉米、苜蓿面积已不断扩大,正成为我国草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

  该区域应大力发展以营养体农业为主导的草地农业生产,大力发展栽培草地,变半舍饲和补饲的生产方式为全舍饲畜牧业方式,提高饲草-家畜系统的转化效益。同时,将该区域建成草原区的饲草保障基地,牧区家畜的育肥基地和农区秸秆的吸纳转化基地,以减轻牧区草原压力,满足家畜营养需求。

  在牧区,建立绿色、高效、环保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牧区气候条件恶劣,畜牧业生产水平低,生态、环境保护应是该区域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前提。对于天然草地,通过优化放牧利用制度,如轮牧、联户放牧、返青期休牧、禁牧等适应型放牧与草地管理,退化天然草地免耕改良,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增强饲草供给能力,解决生态保护、饲草供给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恢复草原生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与品牌型生态畜牧业。通过家畜品种改良、短期育肥,进行绿色、天然肉乳制品工艺规范与标准化生产,提升传统畜产品的加工工艺水平,提高品质和附加值,逐步完善草原畜牧业生产系统的整体功能,促进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变,推动草原畜牧业向绿色、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转变,实现草地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增长双赢。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应冲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推进草地农业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双赢”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916/3555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