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正文

如何填补农业现代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6-12  来源:国际商报  浏览次数:83501
内容摘要:  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重大政策导向之一被明确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展望十三五,这一政策导向在延续精髓、
   “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重大政策导向之一被明确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展望“十三五”,这一政策导向在延续精髓、拓展为“新四化”的同时,流露出补齐短板之意。在日前召开的七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谈及“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时指出,要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着重指出“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强调,要着眼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在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伍振军看来,农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农民的钱袋子,也关乎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意义重大。

伍振军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户籍计算,中国有接近9亿的农民,农业与农民的收入密切相关,“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8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近年来农民的务工收入占比有所提升,但务农仍是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也离不开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撑。“目前中国粮食缺口巨大,2014年仅大豆的进口就达到了7140万吨。经测算,到2020年中国粮食缺口可能达到1.2亿吨。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的永恒课题,从政策面上看,‘适度进口’已在2013年首次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中国粮食供应安全更多地要靠自身力量,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否则,一旦粮食供应成问题,包括城镇化进程在内的多项发展战略都将受到巨大影响。”伍振军说。

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内在动因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依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变得更加迫切。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指出,农业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创新,需重点聚焦四个方面:一是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新品种,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二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培育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四是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

与此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必须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种植养殖业结构,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等,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季建成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如何填补农业现代化”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612/34931.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