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正文

储存技术改善,提高储粮品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5-23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82847
内容摘要:  现在粮食市场供应非常丰富,消费者随时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自己需要的成品粮。不过有消费者担心,市场上流通的粮食会不会是陈
   现在粮食市场供应非常丰富,消费者随时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自己需要的成品粮。不过有消费者担心,市场上流通的粮食会不会是陈粮?粮食质量安全能否得到充分保证?

日前记者在深入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有新粮也有陈粮。为了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全国各地各级储备粮库以及粮食加工企业的粮库,广泛采用先进的储粮技术,有效解决了粮食储存中的防霉防虫保鲜问题,确保储备粮常储常新。

粮食储存三条途径

为了确保轮换粮食的品质,中央储备粮食轮换前必须经过检测,品质符合标准的才可以进行轮换。

每年新粮上市后,我国主要通过政策性储粮、企业周转储粮和农户存粮三条途径储存。

目前我国农户每年阶段性存粮达到5000多亿斤,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农户存储的粮食主要用于自我消费,一些拥有粮食仓储设施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般会阶段性存粮,通过错时销售,尽可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企业周转存粮主要是为了满足粮食加工的需要。每年新粮一上市,粮食加工企业就会按照市场价收购新粮存储起来,存粮期限最长为一年,在新粮上市之前会将存储的粮食不断加工投入市场。近几年,由于多种因素,粮食加工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为了降低储存成本,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减少了收购粮食的数量,他们往往通过粮食批发市场竞价交易获得一部分粮源。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粮食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政策性储粮,由国家储备粮和国家临时存储粮组成,存储期限一般超过一年。

国家储备粮分为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中央储备粮粮权归中央,地方储备粮分为省、市、县三级储备粮,粮权归地方。为了保证储备粮的质量安全和储存安全,储备粮要定期轮换出库,轮换时间根据区域不同有所区别。按照《中央储备粮油轮换管理办法(试行)》,中央储备粮储存年限,以生产时间计算,根据地区不同储存时间有所不同。长江以南地区,稻谷储存年限2至3年,小麦3至4年,玉米1至2年,豆类1至2年;长江以北地区,稻谷储存年限2至3年,小麦3至5年,玉米2至3年,豆类1至2年。为了确保轮换粮食的品质,中央储备粮食轮换前必须经过检测,品质符合标准的才可以进行轮换。

陈粮不是陈化粮

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特别是超过正常储存年限后,即使未发热、生虫、生霉,粮食仍然存在陈化的自然现象。

如何有效区分新粮、陈粮和陈化粮呢?陈粮是否就是陈化粮?

专家告诉记者,陈粮不是一种粮食行业的规范说法,是社会上对非当年新生产粮食的一种统称。陈化粮则是指储存品质明显下降,一般不宜直接作为口粮食用的稻谷、小麦和玉米,不包括成品粮。陈化与宜存、不宜存等属于粮食储存品质指标,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属于食品安全指标。储存品质指标和食品安全指标是两个独立体系,前者用于判断粮食是否仍适宜储存,后者用于判断粮食是否有毒有害。不宜存或陈化并不等于不能食用,关键要看食品安全指标是否超标。

据了解,2007年之前,《谷物储存品质判定规则》将粮油储存品质分为宜存粮油、不宜存粮油和陈化粮油。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执行〈谷物储存品质判定规则〉国家标准的通知》,将稻谷、玉米、小麦的储存品质指标调整为宜存、轻度不宜存和重度不宜存,陈化粮的概念就此取消。

专家表示,粮食陈化是一种自然现象。粮食是有生命的,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特别是超过正常储存年限后,即使未发热、生虫、生霉,仍然存在陈化的自然现象,主要表现为食用品质和使用品质下降,严重陈化时色泽、气味、口感明显变差。判定粮食是否陈化,主要是色泽、气味、口味、脂肪酸值等食用品质指标,粮食能否供人吃,应该以卫生指标判定,而不是以储存品质判定,非陈化粮中不符合卫生指标要求的也是不能食用的。

储存技术不断提升

随着粮食储存技术不断升级,我国粮食储存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正在向“绿色、生态、智能、高效”的生态储粮发展。

随着粮食储存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储粮品质已有明显改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央储备粮库、地方各级储备粮库以及粮食加工企业的粮库,广泛采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和粮情监测“四合一”储粮技术,有效解决了粮食储存中的防霉保鲜、虫害防治等问题。据测算,采用此技术后,中央储备粮的损耗率从4%降到1%以内,宜存率从70%提高到99%,储粮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80%

对存储粮食实行无缝监管是确保粮食储存品质的重要手段。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副主任葛亮告诉记者,他们在粮食入库前、入库、出库和存储期间,都要对粮食质量和储存品质进行严格检验。为了确保入库的粮食是新粮,收购粮食期间,要对入库粮食实行严格的封闭式检验,严防“人情粮”,仓库保管员对于入库粮食质量存疑,可以随时拒绝存疑粮食入库。为了确保存粮质量安全,他们采取择时轮换的办法,加快粮食轮换节奏,确保储备粮常储常新。
   随着粮食储存技术不断升级,我国粮食储藏的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正在向生态储粮转型发展。

据了解,中央储备粮库和地方储备粮库以及一些企业粮库,现在广泛推广使用非化学药物防治技术,减少储粮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直属库推广隔热保冷、膜下环流通风、缓释通风等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李欣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储存技术改善,提高储粮品质”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523/34752.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