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奶农倒奶拷问了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08  来源:新京报  浏览次数:81337
内容摘要:  一是政府是不是更应该主动把伸向市场的手缩回来、不片面追求GDP政绩?二是奶农养殖观念是不是该有新的转变、不再依据传统模式

  一是政府是不是更应该主动把伸向市场的手缩回来、不片面追求GDP政绩?二是奶农养殖观念是不是该有新的转变、不再依据传统模式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三是有利于保护奶农利益的价格收购保护新机制是不是该即时推出?

  2014年底,央视等媒体报道了河北奶农杀牛倒奶的事件;而2015年元旦刚过,山东潍坊又曝出企业拒收奶导致奶农大面积杀牛和倒奶。

  从现实看,导致倒奶事件发生虽与奶质及养殖规模有一定关系,但这不是奶农的错,而是政府与市场、奶产品价格与生产等方面深层矛盾的总暴露。倒奶事件至少拷问了三大问题:

  一是政府是不是更应该主动把伸向市场的手缩回来、不片面追求GDP政绩?倒奶事件凸显出政府不自觉地充当了直接“参与者”角色,人为导致了养殖规模脱离市场需求实际。很多奶农之所以多买奶牛,恰恰受到一些地方政府“蛊惑”。比如内蒙古和河北等省一些地方政府,除了热衷发展奶业,还“亲自”为奶农引进奶牛。据内蒙古家畜改良站检验科透露,当地政府积极为农民贷款,由政府或银行、财政统一去买。而且,地方政府热衷奶农多养奶牛,除了追求光鲜政绩之外,一方面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养牛考核指标,另一方面是买牛过程中有回扣。

  二是奶农养殖观念是不是该有新的转变、不再依据传统模式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倒奶事件再次让奶农家庭式、分散养殖方式与市场需求信息脱节的矛盾更加暴露无遗。每次类似事件发生,大都由于奶农分散性、自发性、盲目性、缺乏市场意识造成,小农经营观念仍在左右奶农养殖,无法跳出奶牛养殖“奶价高时、一哄而上”的泥潭。如此养殖模式,难以有效对接市场需求信息,出现生产供过于求的现象在所难免。而我国弥补农民养殖业盲目跟风缺陷,在主要农副产品基地和牧区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已运行数十年了,但至今在一些牧区仍难得到推广,这是造成奶农生产过剩的直接动因。

  且这种单一分散的养殖模式,无法保证奶源质量,每当市场有风吹草动,必然导致滞销和价格暴跌,这是被现实反复证明了的“血和泪”的教训。对此,政府要发挥市场经济运行中那只“有形之手”的作用,帮助奶农组建养殖产业协会,或与大乳业生产公司签订奶牛养殖合同,接受专业养殖指导,有效解决奶农与加工企业之间利益关系,使之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增强抗御风险能力。同时,建立各种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为奶农提供准确的市场生产信息和销售信息,增强奶农养殖市场针对性,确保生产与市场需求基本平衡,彻底跳出暴涨暴跌的奶价“周期性怪圈”,避免奶农形成新的损失。

  三是有利于保护奶农利益的价格收购保护新机制是不是该即时推出?倒奶事件发生,与我国各级政府在奶业生产方面收购价格保护机制缺陷存在很大关系,表现为缺乏有效价格平抑机制,奶价暴涨和暴跌时,政府没有相应补贴机制,使奶农生产和消费者始终处于“靠天消费”状态。对此,各级政府应把“惠农”工作落到实处,想奶农之所想,急奶农之所急,正确引导奶农生产,解决奶农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如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动员奶农参加农业保险、减少风险损失;建立中央或地方财政对奶农损失补偿或救助机制,在牛奶滞销、奶农蚀本的情况下,及时实施补偿和救助,以便奶农能维持基本生活,有效遏制倒奶悲剧重演。

  莫开伟(财经评论人)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一撇一捺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奶农倒奶拷问了什么?”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50108/3309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