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谷歌”假药肥 使广西数千亩甘蔗减产或绝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6-20  浏览次数:81374
内容摘要:由于缺乏标准,药肥产品一直游离于监管之外,对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像日前一种名为谷歌的药肥就使广西数千亩甘蔗因此减产或绝收。 一种名为谷歌的药肥在广西北海、南宁等地农村大量销售,商家打着药肥两用的幌子制售假药肥,仅在广西销售量就过

  由于缺乏标准,药肥产品一直游离于监管之外,对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像日前一种名为“谷歌”的药肥就使广西数千亩甘蔗因此减产或绝收。

假药肥使广西数千亩甘蔗减产或绝收

  一种名为“谷歌”的药肥在广西北海、南宁等地农村大量销售,商家打着“药肥两用”的幌子制售假药肥,仅在广西销售量就过万吨,数千亩甘蔗因此减产或绝收。

  多位专家表示,由于缺乏标准,药肥产品一直游离于监管之外,对一些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而目前一些地方监管部门针对农药市场仍是被动执法,很难切断假农药的“毒瘤”,因此建议农资农药监管参照食品药品监管的方式和标准,并探索建立强制性质量安全保险制度。

  “谷歌药肥”成甘蔗生长克星

  广西是“中国糖都”,原料蔗种植面积、产糖量连续20多年居全国第一,蔗糖产业已成为广西一个横跨工农、惠及城乡的优势特色支柱产业。

  在北海市南康镇近郊的一个村庄,这里种植了大量的甘蔗,一部分长势较好,另外一部分则长势缓慢。记者在田间发现,有的甘蔗苗甚至已经坏死。

  当地一位姓陈的蔗农告诉记者,他种植甘蔗已经有五年多时间,今年种植了10多亩甘蔗,种植之前就听说有一种“谷歌药肥”,可以使土地增肥并且加快甘蔗成熟。由于是第一年试用,他只购买了三亩地的“谷歌药肥”,每吨价格在3500元上下。

  所谓药肥,是指将农药和肥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方相混合,并通过一定的工艺技术将肥料和农药稳定于特定的复合体系中而形成的新型生态复合肥料。

  “没想到,一个月过去了,甘蔗现在长势出现了这么大的差异。”陈先生说。像他这样的蔗农,村里至少有十几户,目前每亩甘蔗地损失估计上万元,如果错过补种季节,不少蔗农将面临绝收,损失更加惨重。

  赖家文是一名“谷歌药肥”经销商,同时也是蔗农,通过他销售的“谷歌药肥”有四吨多。抱着增产的希望,他自家22亩甘蔗地也使用了部分“谷歌药肥”,结果长势同样很差,花了大本钱的甘蔗苗全部打水漂,之后他又花了两万多元将使用过“谷歌药肥”的甘蔗地重新补种。

  北海市合浦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西场镇销售使用的“谷歌药肥”由南宁百农科技农资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合浦西场服务部代理,服务部直接从南宁谷歌植保技术有限公司分两次共购进30吨“谷歌药肥”,目前已经销售了14吨,剩余的16吨药肥已退回。

记者随后采访了解到,仅南宁、北海两市就有至少2000多亩甘蔗地蒙受损失。调查显示,生产“谷歌药肥”的南宁谷歌植保技术有限公司去年至今年共销售了一万余吨药肥。#p#副标题#e#

  假药肥“赠送试用”

  记者在一份宣传资料上发现,“谷歌药肥”标注的主要成分为“苏云金杆菌”。而根据权威部门对“谷歌药肥”的检测,“苏云金杆菌”并没有被检出,含量竟然为零。“谷歌药肥”还使用了含氯离子较高的复混肥原料,而甘蔗属于忌氯作物,当吸收量达到一定程度,会明显影响产量和品质,肥料氯离子含量较高,极易造成蔗苗死亡。

  据了解,南宁市谷歌植保有限公司没有生产农药和化肥的许可证,公司负责人林志健说,他们首先花钱从另外一个公司买来了相关证件,“谷歌药肥”也只是由另外两家公司代工,且来料加工成本费用仅为每吨170元到210元左右。

  当问到药肥的销路时,林志健辩称“药肥尚处在试验阶段,没有销售,均为赠送试用”。

  记者在上林、合浦等地采访时发现,“谷歌药肥”均以每包180元到210元不等的价格在不少门店公开销售。

  赖家文介绍,去年底厂家派人到镇上宣传,说“谷歌药肥”好,能够防虫的同时还能让土壤增肥,中途不用使用任何农药就可以增产,每亩增产一到两吨左右。为了吸引蔗农参加宣讲会,厂家还给每人发了20元钱叫蔗农开会。

  “当时去的人不少,很多人都是冲着‘药肥’去的,都以为是新技术,大家就相信了。”赖家文说。有多年甘蔗种植经验的赖家文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他抱着疑问找到了南宁谷歌植保有限公司询问情况,得到的答复竟然是天气干旱。

  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副所长吴建明告诉记者,蔗苗本身比较耐旱,通常遇到药害会出现死亡情况。“谷歌药肥”可能含氯、氮超标将甘蔗烧死,干旱致死的原因是不成立的,况且西场镇近海,出现干旱的可能性较小。

  整顿市场刻不容缓

  近年来,假化肥、假种子、假农药事件屡有发生。专家分析认为,这些行为不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极大隐患,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使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曾经有业内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农药七成都是假的,由此带来的食品安全的问题非常严重,这和我国农业现行体制有一定关系,因此加强监管很重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一位负责人表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药肥市场潜力巨大。但从现实看,目前我国药肥产品还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产品均为企业标准,部分药肥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低。在市场监管中多部门职能交叉,很难对这些产品进行分类和检测,造成一些假劣产品流入市场。

  专家建议,我国应尽快建立药肥行业标准,使农药生产、销售更为规范,设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执法,并建立专门的行业监测检验中心,进行分类检测,保证质量。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地方的农业、质监和工商等部门缺乏对农药市场的全面监测,不少是被动执法,很难从根本上做到切断假农药、假农资的“毒瘤”。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委员蔡昉建议,杜绝假农资坑农害农事件发生,要在生产流通环节对农资产品加大监管力度,更需要加大对不法企业、商贩的惩治力度,切实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打消不法分子非法敛财的念头,从而有效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专家还建议,农资监管可以参照食品药品监管的方式,实行“一条龙”监管,并探索建立强制性质量安全保险制度,引入保险等社会力量加大对农资企业进行监督。

  吴建明说,目前我国农民对农资的辨识能力还比较缺乏,有关部门还需采取积极措施普及农资产品知识,提高农民的识别能力。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谷歌”假药肥 使广西数千亩甘蔗减产或绝收”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40620/31423.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