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塑袋装纯牛奶均价上涨9.3% 今年养牛大户才是土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05  浏览次数:81300
内容摘要:中国农村网综合报道:8月份以来,全国塑袋装纯牛奶价格呈现较为明显的上涨走势。与8月1日相比,11月29日,塑袋装纯牛奶均价上涨9.3%。在高青县木李镇畜牧站站长杜洪波看来,近期鲜奶价格上涨,对奶农来说更多是牛奶价格的合理回归。也就是从今年开始,养奶牛

  中国农村网综合报道:8月份以来,全国塑袋装纯牛奶价格呈现较为明显的上涨走势。与8月1日相比,11月29日,塑袋装纯牛奶均价上涨9.3%。在高青县木李镇畜牧站站长杜洪波看来,近期鲜奶价格上涨,对奶农来说更多是牛奶价格的合理回归。“也就是从今年开始,养奶牛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赚钱。”

各地鲜奶涨价 今年养奶牛才真正赚钱

  近日,不少市民在超市买牛奶时发现奶价已悄然上涨。“950ml光明纯牛奶,一下涨到21.9元,涨了2块多。”在济南一家超市经常买牛奶的李女士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日光明、三元等不少品牌的牛奶都提高了价格,如250ml袋装奶普遍上涨0.2元至0.5元。对于涨价,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份公告称:“今年以来,原料奶收购价格同比增长幅度已经逼近50%,仍在持续上涨”,“将从2013年12月起上调部分产品的价格,加权平均涨价幅度为8%”。

  “牛奶收购价明显上涨”

  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8月份以来,全国塑袋装纯牛奶价格呈现较为明显的上涨走势。与8月1日相比,11月29日,塑袋装纯牛奶均价上涨9.3%。分地区来看,近九成省区市塑袋装纯牛奶价格上涨,其中浙江黑龙江新疆价格涨幅居前,分别为30.4%、29.2%、21.4%。

  在山东重要的奶源基地高青县,牛奶的收购价已明显上涨,让当地奶农迎来难得的“好收成”。有12年养殖经验的高青县奶农宫文顺,目前养了一百多头奶牛。“今年算是赶上了好时候,瞅这架势,感觉还得涨。”他说,前两天奶价又涨了2毛,现在一公斤牛奶卖4.2元,相比去年涨了一块多。

  相比普通奶农,高青县木李镇丙申奶牛养殖合作社是一家现代化的鲜奶供应商,总投资超过4000多万元,存栏奶牛4500余头。合作社经理田丽丽告诉记者,奶价涨了,奶却更好卖了,“原来乳企经常压级压价,有时还要拖欠奶款,最近几个月这些情况都没了,还不断有企业上门谈合作,并许诺帮助争取银行贷款等优惠条件。”

  短期奶价仍有上涨空间

  对于牛奶价格上涨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受肉牛价格高涨、奶源问题频出、奶牛疫病等因素影响,我国奶牛存栏量出现下降,目前约为800万头至900万头,为近几年低点,造成原奶供给短缺,价格不断上涨。

  对于牛奶价格的走势,业内人士认为,受供求紧张、成本的支撑,短期奶价仍有上涨空间。但随着原奶生产的恢复性增长,涨幅将会逐步降低。

  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专家表示,新西兰的气候条件有所好转,国际奶源开始增收,并且明年的进口配额又将开启,进口成本将明显降低;国内奶源生产能力也在加大释放,诸多奶企在2011年和2012年投资建设的牧场,现在大部分奶牛已进入泌乳期,开始提供原奶。这都将为稳定原料奶供应,平衡原奶价格起到积极作用。

  ■观点

  “今年养奶牛才真正赚钱”

  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专家认为,生鲜乳平均收购价格再创今年以来最高点,显示当前奶业市场供求紧平衡的局面仍在持续。

  在高青县木李镇畜牧站站长杜洪波看来,近期生鲜乳价格上涨,对奶农来说更多是牛奶价格的合理回归。“也就是从今年开始,养奶牛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赚钱。”他说,长期以来生鲜乳收购价格偏低,但饲料价格、人工费不断上涨,不少奶农都亏本,严重影响了奶农养殖的积极性,许多奶牛被宰杀。(来自:新京报)

  全国各地鲜奶涨价“奶荒”来袭慌了谁

  入12月,乳业市场涨声一片。光明乳业证实,旗下大部分牛奶、酸奶将陆续提价8%~9%。此前,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通告,部分产品将涨价8%。一位大型乳企负责人甚至直言:“‘奶荒’严重,奶价可能失控。”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奔赴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调查发现,与需求激增不相适应,中国奶源反而在减少,其中规模化牧场不足四成。多位专家指出,中国乳业正在遭遇严峻挑战。

  奶价上涨直指“奶荒”半数奶企“吃不饱”

  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的一家超市,一箱(12盒或袋装)伊利营养舒化奶低脂从原来的60元涨到72元;一箱蒙牛特仑苏低脂从63元涨到现在的81.6元;一箱三元盒装纯牛奶也从48元涨到了60元。

  此番被看作是7月份“涨价潮”的延续。7月至今,几乎所有品牌齐声涨价,幅度多数在5%~20%。对于涨价的原因,乳企口径一致:原辅材料,尤其是原料奶价格大幅度上涨,成本压力陡增。

  从数据上看,企业所言非虚。据统计,截至11月第2周,全国生鲜乳平均收购价已经连涨14个月,达到历史新高的3.96元,同比上涨18.9%。而企业反映,正常年增长幅度应在10%左右,这个涨幅十分不合理。

  追问奶价上涨原因,业内直指“奶荒”。据企业反映,原料奶供给跟乳企加工能力相差约50%,多数企业“吃不饱”。伊利、蒙牛都表示目前原料奶缺口大,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的生产点由于原料奶不足,已经处于半停产状态。

  而“奶荒”的直接表现,则是各大企业在奶源基地的“明争暗斗”,企业通过高价、联合奶贩子、亲自游说等方式到别的企业奶源基地里“抢奶”。

  今年下半年,“抢奶”行为迅速由小企业延伸至大企业,由局部蔓延至全国。在这场“抢奶大战”中,行业规则、购销合同变得不起作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一家奶站站长说:“违约也好,抢奶也好,总之谁给的价高就给谁。”

  需求激增奶源锐减规模化牧场不足四成

  呼和浩特市旭泥板村是远近闻名的“奶牛村”,但记者近日走进旭泥板村时,已经看不见曾经“全民养牛”的盛况。村民索三宽家中的奶牛从去年的近20头减至目前的10头。

  记者了解到,“三鹿”事件后,效益低下、质量难保的散养奶农实际上已经成为“弃儿”,退出这个行业。再加上去年下半年以来牛肉价格持续攀升,让奶农下定决心将奶牛当肉牛卖,由此出现“卖牛潮”。

  黑龙江乳业协会秘书长张维银说,以往卖牛现象是区域性的,奶牛向收益高的地区流动,或者某个乳品企业经营不好时,当地奶农将奶牛杀掉或变卖。“但此次是全局性的,呈遍地开花之势。”

  专家表示,乳品涨价有其偶然性,易受气候异常、进口量等因素影响,但2008年“三鹿”事件后,政府曾极力推行的“分散养殖、集中挤奶”模式成为淘汰对象,散养奶农大量退出,使“奶荒”成为一种必然。

  一组数据更能说明散户奶源在快速减少。2008年全国有奶农260多万户,2012年只有不到200万户,2013年奶农的数量估计还要下降10%至20%。据有关人士分析,过去两年,奶业第一大区内蒙古有50%的散户退出,第二大区黑龙江的散户屠宰了60%~70%的奶牛,目前全国的实际奶牛存栏量要远低于账面数字。

  专家表示,散户退出后的原奶供给缺口本应通过规模化养殖来弥补,但规模牧场建设遭遇资金、土地等瓶颈。国家曾提出要在2011年底实现企业自建牧场70%的目标,但至今全国大小规模化牧场加起来不足四成。

  奶源增长乏力,而国内牛奶需求量却在持续增长,加剧了“奶荒”现象。蒙牛集团表示,目前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不足国际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估计未来3年市场需求增长率将达到10%。保守估计,3年后我国原奶供给缺口仍将维持在20%左右。

  “抢奶”涨价怪圈频现利益格局亟须调整

  自上世纪90年代奶业大发展以来,“牛奶降价-杀牛倒奶-奶荒-牛奶涨价-奶农买牛-牛奶过剩降价-再杀牛倒奶”的循环已经发生过多次。发生在2007年末的“奶荒”,抢奶、涨价等现象都和今天惊人相似,此后,就是令人痛心的“三鹿”事件。

  本应利益共享的奶农和企业,缘何陷入互不信任甚至相互算计的境地?记者采访发现,在不少奶农眼中,一些企业“垄断、压价、扣钱”。在部分企业眼中,奶农则爱“撒谎、掺假”。

  “奶荒”频现,也让外国乳企趁虚而入。洋品牌除了在奶粉市场的占有率飙升,也逐渐进军液体奶市场。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液体奶进口达9.6万吨,同比增长152%。

  如何有效减少“奶荒”?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呼格吉勒图认为,考虑中国国情,散养奶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重要奶源,所以关键是要改变奶农和企业利益对等的现状,要让众多散户与乳企建立“利益共同体”。

  张维银说,产业一体化就是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产业环节有机结合,实现各方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奶农入股企业、建立行业协调机制等,形成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说,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通过科技应用和改善饲养管理,努力提升奶牛单产水平。加快大型乳企的奶源基地建设,改变长期“重生产、轻奶源”的产业发展失衡局面。

  据了解,伊利、辉山等奶企已纷纷投入巨资兴建规范牧场。一家乳企负责人也表示,从2007年至今,公司已累计投入89亿元进行奶源基地建设的升级,但由于受到土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规模化牧场建设效果还难如人意,呼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来自:CCTV)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塑袋装纯牛奶均价上涨9.3% 今年养牛大户才是土豪”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1205/28369.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