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循环经济 » 正文

昔日“百草之王”能否重现荣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05  浏览次数:8950
内容摘要:贸易制裁,国际暗战,以及行业的放任自流,名贵药材沦为廉价原料。一省政企的合纵连横,昔日百草之王能否重现荣光? 又到秋冬进补的好时节。 人参自古就被誉为进补佳品,那么,什么参是世界上最好的?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高丽参。高丽参优于中国人参的

  贸易制裁,国际暗战,以及行业的放任自流,名贵药材沦为廉价原料。一省政企的合纵连横,昔日“百草之王”能否重现荣光?

中国人参暗战高丽参:同一品种 价差15倍

  又到秋冬进补的好时节。

  人参自古就被誉为进补佳品,那么,什么参是世界上最好的?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高丽参。高丽参优于中国人参的观念,在国际甚至中国广为接受,韩国的高丽参一直占据产业高端,其整体销售价格比起中国人参一度高出15倍之多。

  价值的分野,从种植和收购的环节便已经开始。其实,单从技术层面,两者差距不该这么大:高丽参与人参同科同属,皆生长在长白山脉。以园参(人工栽培于园地的人参)为例,中国人参和高丽参同样培育6年以上,经历相似的加工过程。韩日、欧美的国际药商,每年都会批量引进中国人参,作为转口、加工、造药之用。

  人参号称“百草之王”,30年来,中国人参在中药材产业的种种风浪中一度屡受重挫,以至“百病缠身”——种植、加工到销售全链条皆是如此。当高丽参、西洋参等已成功占领行业高点,甚至席卷国内市场的时候,中国参业在国内外市场却多番颠沛流离,“人参卖出白菜价”,至今未摆脱廉价原料供应地的尴尬。

  在中国人参主产区吉林省,现在,政府、企业甚至学术机构正试图从不同的途径,振兴中国人参,为其“正名”,开发新的市场空间。这种努力起于2009年,近两年呈现加速状态,利益联动者包括中国的药农、地方政府和药企,已影响人参市场的交易生态,并直接作用于参价——每公斤鲜参的收购价从2005年低谷的10-12元飙涨到2013年的180元以上。每逢人参收获季前的八九月,相关概念股甚至成为资本市场热门的炒作题材。

  那么,中国人参的“沦落”与“救赎”之路,究竟如何一路走来?其间夹带着多少逐利的躁动与商业暗战的伎俩?人参是否仍处于价值洼地,蕴藏着潜在的投资机会?

  冰火参潮

  内需长期不振,过度依附于国际出口,是“人参卖出白菜价”的关键原因。

  王春玲是一名来自黑龙江的参农,上月遇见《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以下简称《21CBR》)记者时,她刚刚把大约5吨人参运到通化人参市场找寻收购者。这个市场位于通化——吉林省的一个人参产销旺盛的地区,周边分布着超过90家药厂,以及各种形式的中药材加工厂。

  王春玲种植人参超过17年。每年9-10月是人参的交易期,像她这样的参农,会把收成的人参运往心仪的市场做交易,今年她的鲜参卖到了80-105元一斤。参价每年价格差距之大,让她记忆犹新。

  “最高峰的时候,曾经卖到300元左右,”她对记者说,“但是,12年前我曾经卖出过9元一斤。”

  那些人参交易场地被人们称为“鬼市”,交易大多在后半夜进行——因为白天参农在山上挖参,鲜参在傍晚才能从山上运下来,就像新鲜蔬菜一样,需要尽快出手。长久以来,参农与药商,每年的中秋节前就会来这里讨价还价。像王春玲这样的参农,要时刻保护运输过来堆放在市场地上的人参,这是多年种植后才有的收成,而收购者也得尽快把人参送往加工厂进行处理,以免储存与运输的损耗。

  中国参,现在只有极少量能卖出超级高价,那就是野山人参。在东北,每年都有人在8月左右进山试图挖掘野山参,运气好的话,能把挖到的一支野山参以高达7位数的价格卖给一些特殊的顾客,主要来自港澳台、东南亚以及北京

  野山参的天价背后,是每年仅有几十斤的年挖掘量,“大多数送到北京、港澳台和东南亚的一些富豪吃,他们常年派人来收购,这几年收的量相对少了。前几年,我们这曾挖到一支大的野山参,给他们联系人打电话,坐飞机来了四个台湾人,一支人参170万元,直接抱走。”东北人参文化研究专家、《中国人参图谱》作者张君义说。每年都有一些国外走私的野山参出现在市场,主要来自俄罗斯。据说在列宁时代,前苏联从中国采购数吨人参籽,用飞机撒到位于其境内长白山余脉的原始森林,人参长成后功效非常接近野山参。

  张君义曾工作在传统的人参产区——吉林的抚松市,年轻时曾披上塑料布随别人进山挖参。他对《21CBR》记者形容,随着野山人参资源耗竭,挖人参的活动渐变稀少。沿着长白山脉的种参业则在数十年前开始扩张,推动农民种植的是人参的高价格——“1980年代,这些种植的人参,大学教师一个月的工资也买不起一斤。”公开资料显示,1983年鲜参的价格为30元一斤,普通人难以承受。

  之后几十年,每轮人参价格的走高,都吸引大批东北的农户投身其中,以至原本非人参产地的地方,也一轮又一轮种起了人参。这些参田一片片用红绳红布拴围着,架起薄膜铺盖,而参农们要匍匐在参田里作业,饱受潮湿之苦。

  人参长成需要6年,在中国,中药材的价格在6年间往往可以天翻地覆。根据多位受访者的描述,人参价格在1980年代大约是40元一斤,1988年是中国人参产量和价值的一个高峰;之后,在1989年、1997年和2005年左右,人参经历三次惨跌,价格曾低至4元一斤。大幅波动令很多参农陷入绝境,甚至导致了自杀事件的发生,中国一批传统的人参药材企业也在跌宕中纷纷破产,销声匿迹。

  很大程度上,这正是中国中药材行业的缩影。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副主任蒋尔国说,中药种植地和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滞后情况较为严重,中药材交易中间环节也有诸多环节,给专门的人员、资金和产业提供了炒作的空间。

  此外,中国人参在市场上的不景气,乃至惨淡,与出口市场的变化亦有关联。一些参业人士告诉《21CBR》记者,中国人参长期内需不振,过度依附于国际出口,是“人参卖出白菜价”的关键原因。

  中国最高等级、价钱最贵的药材,多出口到日韩、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这是中国中药材行业人所共知的生态,自计划经济时代已然如此:质优的人参用以出口创汇,其次供给医药企业,余下品质最差的向国内销售。中国的人参出口以后,会被加工制成不同的人参产品,有的被提纯利用,有的边角料甚至会供给赛马的马匹食用。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昔日“百草之王”能否重现荣光?”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1105/2792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