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新闻 » 国内动态 » 正文

萧山节水灌溉“新装备”破解“靠天吃饭”难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29  浏览次数:8539
内容摘要:萧山节水灌溉“新装备”破解“靠天吃饭”难题 ,农业资讯, 深圳蔬菜综合均价四周持续上涨

  “往年夏天我家的57个蔬菜大棚至少需要雇4个工人每天浇水。今年新上了节水灌溉设备,不仅这笔人工费用省下了,每亩叶菜类还能增收费1500元左右,节水灌溉真是省工又增效,可谓一举多得呀。”戴村菜农郑来兴提起节水灌溉时赞不绝口。

  夏的高温天气历史罕见,在给农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区的农户带来新的思考:今后再遭遇这种极端天气,该如何破解农业“靠天吃饭”的难题?我区一些农户逐渐上马节水灌溉设备,并且初尝甜头。

  节水灌既省水省工

  进入8月份以来,在浙江民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500多亩蓝莓种植基地里,施工人员每天都在忙着铺设输水管,安装微喷头。据该公司负责人余仁良介绍,今年基地除了要安装这些设备之外,后期还将新建一个泵房,用来控制整套微喷灌系统。而这一整套设备投入大概在180万元左右。

  为什么如此大手笔地安装微喷灌系统设备?余仁良告诉记者,由于没有提前做好抗旱的准备,今年的高温干旱天气弄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很多农作物都被晒焦、晒死,他的基地里的蓝莓叶子也出现了被太阳烤焦的迹象。

  “今年把这个微喷灌系统安装好以后,以后就不用再为‘桑拿天’发愁了。”余仁良说道。据悉,微喷灌技术是对付高温干旱天气的利器。因为它喷出来的水比较均匀,能直接渗进土壤被根茎吸收,不会出现烂根现象,同时还能改善田间小气候,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在高温天气具有增湿、降温的功效。

  促进农作物提质增产

  不仅如此,余仁良还告诉记者,今后这个新建的微喷灌系统还将跟物联网联合发挥作用,只要在电脑中设定作物所需的水分、土壤湿度等参数,微喷灌设备将随时随地进行喷水,调节湿度、温度,不仅省水,还十分省工省力。

  不仅是余仁良,最近这一个多月,戴村镇菜农郑来兴听到“水”,就要叹气。不过他也非常庆幸,自己在去年就给基地里的57个蔬菜大棚都安装了喷滴灌设备。正因为有了这套设备的帮忙,大棚里套种在一起的辣椒和毛毛菜的长势明显比没有安装喷滴灌设备的大棚里的菜要长得好。

  记者看到,大棚内的顶部都装了一个个悬挂式的小花洒,出入口连着一个大水管,门上和地上都有阀门。“这个喷滴灌系统是浇水施肥两用的,既可以喷水,也可以撒肥料。你看,只要我一开总开关,龙头就自动放水浇灌,喷灌浇叶子,滴灌滋润土地,都不用人来管。”郑来兴说,而像这样的喷滴灌系统就是典型的设施农业节水灌溉设备,造价大概是3000元/亩,能取得节水、省时、增产、提质的效果。

  “以前夏天,每天都要雇四个工人给我浇水,现在这笔人工费就省了。而且喷滴灌系统对农作物生长也有很大的好处,并使土壤不易板结,灌溉质量大为提高,促进了蔬菜的优质高产。像叶菜类,每亩能增收1500元左右。”郑来兴大致给记者算了笔账。

  尝到节水灌溉设备甜头的还有杭州美人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沈月芳。她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安装这个设备的时候,她和父亲两人每天凌晨3点就要起床去抽水,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中午,然后再去灌溉,非常辛苦。所以当她新的葡萄园刚落户临浦的时候,沈月芳就安装了滴灌系统,利用这套系统灌水、施肥,替她省了不少心。

  记者从区农机监管总站了解到,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自我应对干旱的能力,近年来,该站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承包大户应用微喷灌、滴灌技术。目前,全区应用面积已达22000多亩。这些节水灌溉设备,在今年高温干旱季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但节约了水资源和生产成本,还大大延缓了旱情的发展,保障了农业稳定生产。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萧山节水灌溉“新装备”破解“靠天吃饭”难题”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30829/25755.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