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农业技术 » 种植技术 » 正文

水稻稻飞虱怎样识别和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1-18  浏览次数:8685
内容摘要:飞虱为刺吸性吸汁害虫,属不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只有卵→若虫→成虫。主要包括褐稻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前两者直接危害水稻造成减产,后者主要传播条纹叶枯病病毒,下面主要介绍褐稻虱和白背飞虱。 褐飞虱:1?长翅型成虫2?短翅型雌成虫3?短翅型雄成虫
    飞虱为刺吸性吸汁害虫,属不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只有卵→若虫→成虫。主要包括褐稻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前两者直接危害水稻造成减产,后者主要传播条纹叶枯病病毒,下面主要介绍褐稻虱和白背飞虱。
    褐飞虱:1?长翅型成虫2?短翅型雌成虫3?短翅型雄成虫
    褐稻虱危害症状:成、若虫都能危害,一般群集于稻丛下部,用口器刺吸水稻茎秆汁液,消耗稻株营养、水分,并在茎秆上留下褐色伤痕、斑点,分泌蜜露引起叶片烟煤并引发其他腐生性病害,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色,逐渐全株枯萎。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穿顶”或“虱烧”,甚至全田枯死,早期受害颗粒无收,后期受害严重减产。此外,褐稻虱是齿叶矮缩病的传毒媒介。褐稻虱喜温爱湿,生长适温20~30℃,最适温26~28℃,适宜湿度在80%以上,盛夏不热、深秋不凉、夏秋多雨是该虫大发生的气候条件。肥水管理不当,也会引发褐飞虱的大发生。
    褐稻虱防治适期和标准:水稻分蘖至圆秆拔节期,平均每百丛稻虫量700~800头;孕穗期,平均每百丛虫量500~600头;齐穗期,平均每百丛虫量800~900头以上;乳熟期,平均每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农业防治:①实施连片种植,合理布局,防止褐飞虱迂回转移、辗转危害。②健身栽培,科学管理肥水,做到排灌自如;合理用肥,防止田间封行过早、稻苗徒长荫蔽,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降低湿度。③利用抗虫品种。④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物理防治方法: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稻田养鸭,保护青蛙等。化学防治:在若虫孵化高峰至2~3龄若虫发生盛期,采用“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选用高效、低毒、选择性农药。目前对褐飞虱的防治主要有两种特效农药——扑虱灵和吡虫啉。每亩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50千克喷雾,也可以每亩用5%氟虫腈胶悬剂30~40毫升,对水50千克喷雾防治。注意事项:稻飞虱多集中在植株基部取食危害,应尽量将药液喷到基部;水稻生育后期,尤其是超级杂交稻密闭的大田要加大用药量,粗雾喷雾;飞虱已对扑虱灵、吡虫啉等产生了强抗药性的稻区,注意选用新的有效药剂防治,同时要注意药剂轮换使用;喷药时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白背飞虱危害症状与褐飞虱危害差不多,但成、若虫在稻株上的分布位置较褐飞虱高。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下部吸取汁液,使稻株表面成褐色斑。危害重时,稻株基部变褐,渐渐全株枯萎,严重时造成全田枯死。
    防治适期、标准、方法和注意事项:与褐飞虱同。

农村网  责任编辑:农村网
 

      温馨提示:您正在浏览的文章是“水稻稻飞虱怎样识别和防治?”
      原载地址:https://www.nongcun5.com/news/20111118/16657.html
      版权声明:本网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表示农村网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网友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姓名及出处。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农村网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农村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凡用于商业用途需征得书面同意,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工信部信软〔2015〕440号   农市发[2016]2号   国发〔2015〕40号   农发〔2017〕1号   中央一号文件